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佛教文化 >> 佛教新闻 >> 文化艺术 >> 文章正文
  吴言生在法音说禅:禅的修行与受用         ★★★
吴言生在法音说禅:禅的修行与受用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法音》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8 16:43:26
他。”芸芸众生用无穷无尽的妄想之丝,束缚了自己的心灵,就像春蚕作茧,在无始无尽的妄想状态中相续执着,难舍难离。众生如蚕,不断吐出烦恼丝,使三界六道的茧子越来越厚实,自我束缚,难以出离。

  追逐幻象的迷妄之心犹如“渴鹿乘阳焰”。春夏的原野,日光照映着浮尘,饥渴的鹿见了,误以为它是清水,就朝它狂奔而去,但无论如何奔跑,终究喝不上这幻觉中的水,最后把自己活活累死在奔跑的途中。大安禅师示众说,你们如果想作佛,你们的自身本来就是佛,却偏偏离乡背井,到处乱跑,如同渴鹿追逐阳焰,什么时候才能成佛?(《传灯录》卷9)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证道歌》)“空花”是空中之花。患有眼翳或用眼过度的人,会看到许多似花非花的幻影。实际上虚空本来无花,它只是病眼者所产生的幻觉。虚妄的心所看到的各种事物没有实体,犹如空中的花朵:“一翳在眼,空花乱堕。”(《景德传灯录》卷10)“一翳在目,千花竞飞。一妄动心,诸尘并起。”(《宗镜录》卷54)众生之心迷惑狂乱,无中生有,执幻为实,遂引起了无穷的烦恼尘劳。

  水中之月似有而实无有,一如镜中之花影。《大智度论》卷六说:“诸法因缘无自性,如镜中像。”水中本来无月,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水因缘和合,就产生了水中月的幻相。因此应当了解一切现象“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虚幻不实。《摩诃僧祇律》卷七载有井中捞月之典,譬喻愚者认幻为实,更起贪心去追逐,徒劳无功,身陷灾苦。

  神秀大师偈云:“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本心自性为“父”,舍离本心,追逐外物,就是“舍父逃走”。

  在《法华经·信解品》中说,有一个年轻人,离开了富有的父亲,在他乡流浪乞食。他的父亲把家搬到了另外一个城市,以便于寻找他。有一天,长者的儿子乞讨到了这个城市,看到了这栋建筑很像原来的那个家,却又不敢进去。长者想尽了种种办法,派人把这个迷失的穷子给找了回来。穷子虽然受到了丰厚的待遇,仍然以为自己不过是 “客作”的“贱人”。他的父亲在临终时,终于使穷子明白他本人就是这份丰厚家业的继承者。

  在这里,富有的长者就是佛、佛性,而流浪他乡的游子,就是我们迷惘的众生。我们不知道自家父亲的珍贵、自家财产的珍贵,偏偏地到异国他乡过一种精神的流浪生活,这就是“舍父逃走”。众生正像《法华经》时的穷子那样,因为有妄想邪念的遮蔽而流转于迷的世界,向外求佛,以致于远离了自己的本心本性:“己灵独耀,不肯承当。心月孤圆,自生违背。何异家中舍父,衣内忘珠。”(《五灯会元》卷十八)

  “舍父逃走”的“穷子”,即是“客作汉”。“何当诱取穷子归?令渠暗室生光辉!”(《黄龙四家录·晦堂心》)禅师对“穷子”早日回到家乡充满着期盼,通过种种机法,引导“穷子”归来,使之成为富足的主人。“舍父逃走”的必然结果,是“反认他乡作故乡”。迷失本心追逐外物的众生,就是流浪在外的游子。游子作客既久,就会把自己追逐的六尘当作生命的本源,反认他乡作故乡。

  每个人都有圆满的、纯真的人性,这就是如来藏。如来藏的意思是从胎藏里面、娘胎里面就带来的觉悟性。但我们不知道这个觉悟性的可贵,偏偏向外寻找。慧海禅师参见马祖大师,马祖告诉他,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自家宝藏”不顾,在外面流浪做什么?慧海禅师就问什么是“自家宝藏”?马祖大师就告诉他,这个“自家宝藏”就是你的本心、本性。(《顿悟入道要门论》下)

  “自家宝藏”是存在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自性的佛,这澄明的、纯真的自性佛,是不需要向外寻求的。但是世人偏偏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抛弃了自家用之不尽、取之不尽的宝藏,像乞丐那样挨门挨户的乞讨,这是一种非常可怜的迷失的状态。为了使学人直下承当,禅宗强调人人皆有佛性:“暴富乞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君看陌上二三月,那个枝头不带春?”“那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

  《法华经·授记品》说,有一位贫苦的人,去拜访显贵的亲戚。亲戚怜悯他的潦倒,热情地款待他,他因此而痛饮美酒,醉后便睡着了。这时正巧衙门通知那个亲戚值班,亲戚一时叫他不起,无法与他告别,在他的衣服里缝了些珍宝就先走了。这个人醒后,并不知道此事,依旧过着飘泊的生活。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遇到那位亲戚。亲戚把藏珠的事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衣服里藏有贵重的珍宝。

  在这里,“衣珠”象征真如佛性、般若智慧,而富有的亲戚则象征佛。众生佛性被妄念之垢所遮蔽,不自觉知,无从显现,一如贫人不识衣珠。世人“衣珠历历分明,只管伶俜飘荡”(《通玄百问》),昧却衣珠,是人生极大的迷妄,使原本自足的人生产生了缺憾,而佛法的要旨就是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普通文章[图文]加拿大、澳大利亚…
    普通文章佛教圣地五台山许愿记
    普通文章游佛国五台山有感
    普通文章世人关注五台山尼姑庵
    普通文章北京怀柔朝阳寺将举办中…
    普通文章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普通文章[组图]佛教四大吉花都是…
    推荐文章谈中国茶文化中儒释道思…
    普通文章茄子十吃方法大推荐
    普通文章佛教八大宗派序
    最 新 推 荐
    推荐文章五台山农民著书留住失传…
    推荐文章[图文]16尊云冈石窟流失…
    推荐文章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一…
    推荐文章山西省慈善总会捐款 600…
    推荐文章峨眉山佛协"爱国教育红色…
    推荐文章山西省慈善总会将开展疾…
    推荐文章辽宁葫芦岛华严寺朝山团…
    推荐文章“佛门三宝”齐聚南京四…
    推荐文章唐山发现一寺院遗址出土…
    推荐文章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
    相 关 文 章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修行人不要成为变相的生…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