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旅游资讯 >> 旅游新闻 >> 五台旅游 >> 文章正文
  五台山申遗成功背后:一位僧人的申遗情怀         ★★★
五台山申遗成功背后:一位僧人的申遗情怀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1 18:19:00
章样摩兰住持告诉记者,申遗成功,是五台山之幸事。五台山的僧众们会永远恪守这样的信念:"一衣一钵,一戒一师,一切为众生,为佛做服务!"

    根据申遗专家组意见,寺院的整修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院内外电线、电箱入地;水塔需降低高度改建;所有地面青石间的水泥全部抠掉,改青油勾缝。这3项工程耗资300多万元。

    而整修的原则是,保持历代古建筑风格,修旧如旧,尽量减少现代因素对它的影响。本着这样的原则,章样摩兰住持把心血浸透了菩萨顶。

    寺院的水塔问题首当其冲,它建在后山门右侧僧舍的后面,高6米,圆柱形,突兀地耸立着。专家组认为,水塔的高度必须降低。

    去年2月1日,水塔被拆。为了满足生活及消防用水,院内僧众们需依靠山下的一口寺院几年前投资150万元打出的水井,自此便开始了"六十喇嘛挑水吃"的日子。

    水井距山门近千米,每天至少得担水七八次,装满九口大缸,才能满足寺内用水。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月。5月初,原先的6米高的圆柱形水塔,改建为4.5米高的方形建筑。

    全寺僧人挑水吃,并不是最困难的日子。紧接着,没电的日子来了,菩萨顶的殿堂,多为唐代以来的木结构建筑,按照申遗要求:电线不得入内,不能有照明设施。之前寺院最年久的文殊殿大殿内,拉有电线,接有开关插座。然而将这两处的电线清除并不难,那只需要几天的工夫。关键是寺院内外的电线必须套管埋入地下,这项工程一开,整修寺院期间便没了照明电,早、晚课只能摸黑进行。

    一边是在忙碌地整修,一边是专家一趟趟地来检查。有时候刚完成的工作,还得重新返工。到了4月份,寺院内3000多平方米的青石地面抠缝工程一开,整个寺庙俨然成了一个大的工地。

    章样摩兰住持告诉记者,僧众的职责是为佛做服务,维修是每年都要做的工作。1996年,他任住持后,筹资50万元修建了菩萨顶的藏经阁,用于置放整理后的黄教经典和佛乐资料,并彩绘了大殿内的全部佛像。他组织专家考证了札萨克大喇嘛灵塔及碑记的价值、原型,筹资50万元,修复了历代札萨克汉白玉塔及砖塔8座,重修、加固了天王殿等古建筑,新建了供50位僧人居住的僧房。

    在进行所有这些工作的同时,每一处殿堂外的地面也须硬化,费工且耗资。章样摩兰住持指着地面的一块青石:"一块的所有费用是150元!这全部是百姓布施、寺院众僧的心血。"但是为了此次申遗,青石地面必须全部处理一遍。

    20多年的维修中,地面青石之间全部是用水泥抹缝。但明清时代没有水泥,这一点成为申遗的大忌讳。为了保持古代风格,寺院里有水泥的建筑,必须全部抠掉,再用青油重抹。青油,也就是青灰。

    记者特意留心寺院的地面,文殊殿前的空地上,青油看上去像泥土一样,青石间的空隙,均低于地面一厘米,整体风格古朴而洁净。单此一项工程,花了150万元,耗时近半年时间。"不仅是地面,台阶、殿堂基石处,只要是有水泥的地方,全部都须这样处理。"章样摩兰住持告诉记者,菩萨顶在上世纪80年代大面积整修过,此番是2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工程。"为了申遗,菩萨顶可谓举全寺之力。"章样摩兰住持语气稍稍加快,但他依旧保持着平和之态。(记者 康景琳 任俊兵 特约记者 高峰毅 通讯员 焦瑾琦 白永兴)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五台山申遗成功背后:一
    五台山北大门“美容” 繁
    佛教圣地五台山申遗“拆
    五台山申遗从"高山闹市"
    返晋山西专家代表 介绍五
    五台山申遗工作组凯旋归
    五台山成功列入《世界遗
    五台山景区申报世界遗产
    忻州市政协常委视察五台
    市长李平社主持召开五台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