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旅游资讯 >> 旅游新闻 >> 五台旅游 >> 文章正文
  五台山申遗从"高山闹市"恢复为"清净佛国"         ★★★
五台山申遗从"高山闹市"恢复为"清净佛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7 21:06:05

    消息传来,五台山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当地村民、景区工作人员、寺庙僧侣以及来山游客,人人兴奋不已,纷纷走门串户奔走相告,互相传递着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傍晚7时30分,云峰宾馆餐厅内,就餐的游客们共同举杯祝贺申遗成功,众多媒体记者与风景区新闻中心全体同仁开怀畅饮,唱起了《今天是个好日子》的抒情歌曲。景区新闻中心高峰毅主任一口气喝下了一瓶白酒,激动地哭出声来。

  2009年6月26日晚上七点钟,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自西班牙塞维利亚传来,当地时间12时36分,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了中国申报的五台山项目。该委员会一致认为,五台山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决定将五台山佛光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普济寺10个景点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五台山成为中国第38个世界遗产,第二个世界文化景观。

     27日一大早,宝华寺众僧挂起了崭新的大红灯笼,垒起灶台,以隆重法事来庆贺五台山申遗成功。

    一、专家评说五台山

    五台山这座享誉世界近两千年的佛教名山,拥有世间罕见的佛教建筑群和大量的造像、雕塑、壁画、经书、音乐等文化艺术的宝库,为全人类保留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并以完美的传承和精细的保护,使之熠熠生辉,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专家的青睐和游客的推崇。今天,充满自信的五台山迎接了史无前例的“大考”,并顺利通过了漂洋过海的“考试”,它的价值正式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实现了让全人类来共同保护的目标,这不仅是五台山、忻州市,而且也是山西、中国乃至世界上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

    多年来对五台山研究取得重大成就的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茂盛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五台山的渊源。他说,五台山位居太行之脊,滹沱之畔,可以说是苍茫雄伟,气象万千。五台山与佛教的渊源迄自汉明帝永平十年。据《清凉山志》记载,当时,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用白马驮着经卷和佛像,从恒河起步来到洛阳。次年,他们便北渡黄河,来到五台山。从此,东方风来,这座曾经静谧了无数岁月的清凉净地,响起了不歇的梵音,燃起了缭绕的香火。五台山地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错地带,历来是封建    王室的垂注之地。北魏孝文帝时期,五台山被尊为文殊菩萨道场。元朝时期,西藏名僧八思巴喇嘛被忽必烈册封为国师后,便亲赴五台山朝拜文殊。不久,另一位藏族高僧胆巴国师也奉诏驻赐五台山寿宁寺。此后,藏传佛教在这里隆兴而起,五台山成为了国内唯一的汉传、藏传佛教并存一山的佛教圣地。到了清代,统治者为融合民族关系,实施了崇信黄教之策,大兴帝王显贵朝台之风。康熙皇帝还公然下诏,将五台山菩萨顶等十座青庙改成黄庙。也就从那时起,五台山变得更加多彩起来,寺庙中不仅有青衣和尚,也有了红衣喇嘛。从此之后,蒙藏满汉的沙弥们以经书为伴,随着袅袅香烟,绕着晨钟暮鼓飘拂不已,并作为保护寺庙的守护者传承至今。

    李茂盛说,被世人称作“亚洲之光”的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修。1937年,著名建筑学者梁思成携妻子林徽音一行,骑毛驴深入五台山腹地,历史性地发现了佛光寺。东大殿为佛光寺正殿,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唐代木构建筑,是国内研究唐代官式木结构建筑的孤例和标本,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第一国宝”。东大殿历经1100余年没有进行过落架维修,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遗存。再说南禅寺,这座规模不大但却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其建筑年代比佛光寺东大殿还要早几十年,有着中国古代建筑鼻祖之美称。今天,当人们来到南禅寺朝拜的时候,都会由衷地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南禅而不老”的感叹。五台山素有“佛教博物馆”美誉,现存47座庙宇,保存完好。高高的菩萨顶,耸入云天的大白塔,错落有致的伽蓝寺宇,俗称五爷庙的万佛阁,满蒙藏土等民族僧人的安居修习之所广化寺等等,历代帝王的敕赐,文人墨客的垂爱,以及各地馈赠而来的罕见珍品,都珍藏在这些寺院中。同时,作为古代建筑的巨大宝库,五台山不仅支撑着佛教名山的重要地位,也折射着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历史。

    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吴锐,参与了五台山“申遗”的全程保护和修缮工作,是一位为五台山成功“申遗”立下汗马功劳的文物专家。他感慨地说,五台山的梵宫琳宇构成了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群。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目前,五台山现有寺院68座,从使用功能来讲,五台山寺庙建筑群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对真实性的要求。

二、五台山的华丽转身

    从1999年申遗之心初动,到2009年申遗成功,五台山倾十年之力。十年来,五台山在收获世界文化遗产桂冠的同时,更完成了从“高山闹市”恢复为“清净佛国”的华丽转身。

     2000年前后,是五台山商业气息最为浓厚的时期。那时,五台山庄严的寺院被林立的宾馆、商店、饭店包围;塔院寺、菩萨顶、黛螺顶等周围小商小贩聚集;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周边,居民们随意修建房屋、宾馆,路边每隔三五步就立着广告牌、电线杆;汽车喇叭声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让整个景区杂乱不堪;大量生活废水的排放,让景区中心一带污水横流……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五台山“商业鼎盛”时期,其核心地带共有宾馆700多家,饭店1000多家,大小商铺更是不计其数。浓重的商业气氛令前来参拜的游人不免遗憾:“我们想来的是清净的佛国圣地,而不是霓虹闪烁的‘高山闹市’……”

    过度的商业开发,使五台山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日益加剧,这与世界遗产项目要求的景观真实性、惟一性、完整性完全背道而驰,这给五台山申遗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

     2006年,五台山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为保护五台山佛国氛围,加快申遗步伐,五台山开始了全面拆迁治理。根据规划,五台山一期拆迁工作2007年4月结束,二期拆迁工作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底结束。

    随着申遗的进展,为了凸现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和以大白塔为中心的寺庙集群,彻底解决台怀镇一带城镇化、商业化以及脏、乱、差问题,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决心用5年(2006至2010年)的时间,对五台山核心景区进行综合整治。据当地居民估算,拆迁户的损失,“最少上千万元”。“这是一个无法画就的等号。上千万的损失,对于一方的居民,肯定是个不小的数字,但相对于多少亿年的地质遗存,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古庙寺院的保护,这个损失我们值得。”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李玉和告诉记者。

    五台山申遗拆迁共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涉及21个单位、129家住户,拆迁总面积1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9392.09平方米。该工程到3月10日已经结束。申遗的二期工程,则包括台怀镇核心区内新台怀等9个村庄的832户居民,拆迁面积31万平方米。整个拆迁到2010年全部结束。“综合国内外经验,申遗道路上,拆迁是一个最大的难点,但我们进行得很顺利。”五台山管理局局长梁有升说。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目前五台山景区风貌得到了极大改观。经过拆迁整治后,林立的小旅馆、小商铺不见了,商业气息越来越淡。如今每天都能听到鸟叫声,每天早上起来爬山,可以清晰地听到钟声和僧人们诵早课的声音,五台山清净的佛国氛围又回来了。

    五台山“申遗”过程面临了五场大考。从道路绿化到交通建设,从投资近10亿元实施兴建“一心三区”(即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服务接待区、移民商住区和管理服务区)的新旅游服务区到灵峰圣境核心景区的拆迁工程、原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和投资近亿元对佛光寺、显通寺、菩萨顶、万佛阁、南山寺等9个寺院及台顶进行集中整治,从规划到实施拆迁,从递交申遗文本到接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的实地考察,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磨难。

    三、五台山人的申遗情怀

    菩萨顶是此次申遗的重点寺院,去年,寺院住持带领全寺僧众整整忙了8个月,将45亩寺院、200多间殿堂的青砖地面及所有电力设施,按申遗规定全部整修完成,共投入资金300万元,成为菩萨顶2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整修工程。

     6月27日清晨,记者在菩萨顶僧众们齐声诵读的《吉祥经》声中,见到了法名章样摩兰的寺院住持。章样摩兰法师,俗名梁林虎,1969年9月出生于五台县。在那个贫困与灾害交加的年代,他的父母相继病倒,家庭失去支撑,梁林虎不得不中断了优异的学业,拿起了放羊鞭。1982年,天赋极高的他自制管笛仿菩萨顶喇嘛吹奏佛乐时,被老喇嘛罗桑旦增循声找到。于是,13岁的梁林虎便与佛结缘,走进了菩萨顶。1996年,章样摩兰被推选为菩萨顶的住持。现在,他是五台山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忻州市政协常委。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年间。到清顺治年间,菩萨顶改成喇嘛庙。清代,是菩萨顶的极盛时期。站在院内文殊大殿前,立即会发现这里的与众不同:五台山上的黄庙,全部是红墙灰瓦,只有菩萨顶是红墙上面盖黄瓦!清康熙、乾隆二帝前来朝山时,曾留宿于此,后多次赐予菩萨顶至上的特权,使其成为五台山黄庙首庙,“相当于皇室的家庙,被准许覆盖黄瓦。”现在的菩萨顶,占地45亩,规模宏大。寺内有殿堂、楼房、僧舍、禅堂430余间,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因此,此次申遗,菩萨顶是10处申遗重点寺庙之一。

    根据申遗专家组意见,寺院的整修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院内外电线、电箱入地;水塔需降低高度改建;所有地面青石间的水泥全部抠掉,改青油勾缝。这3项工程耗资300多万元。而整修的原则是,保持历代古建筑风格,修旧如旧,尽量减少现代因素对它的影响。本着这样的原则,章样摩兰住持把心血浸透了菩萨顶。

    在进行所有这些工作的同时,每一处殿堂外的地面也须硬化,费工且耗资。章样摩兰住持指着地面的一块青石:“一块的所有费用是150元!这全部是百姓布施、寺院众僧的心血。”但是为了此次申遗,青石地面必须全部处理一遍。

     20多年的维修中,地面青石之间全部是用水泥抹缝。但明清时代没有水泥,这一点成为申遗的大忌讳。为了保持古代风格,寺院里有水泥的建筑,必须全部抠掉,再用青油重抹。青油,也就是青灰。

    记者特意留心寺院的地面,文殊殿前的空地上,青油看上去像泥土一样,青石间的空隙,均低于地面一厘米,整体风格古朴而洁净。单此一项工程,花了150万元,耗时近半年时间。“不仅是地面,台阶、殿堂基石处,只要是有水泥的地方,全部都须这样处理。”章样摩兰住持告诉记者,菩萨顶在上世纪80年代大面积整修过,此番是2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工程。“为了申遗,菩萨顶可谓举全寺之力。”五台山“申遗”,累计投入7个亿,按照世界遗产地的标准,对五台山592.88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综合整治,拆除不符合遗产要求的各类建筑10万平方米,对5个台顶、11座寺庙进行了文物保护与修缮,新建环保等各类监测站20余处,突显了五台山古朴风貌,还原了五台山的历史本真,将一个承载着丰厚文化积淀的佛国圣境以最真最美的形态呈现给了世界。

     2008年9月,五台山以其突出的遗产价值和较高的保护管理水平折服了实地考察的联合国专家。之后,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积极推荐下,终于在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表决。   



文章录入:wtsdf    责任编辑:wtsdf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五台山申遗成功背后:一
    五台山申遗成功背后:一
    五台山北大门“美容” 繁
    佛教圣地五台山申遗“拆
    返晋山西专家代表 介绍五
    五台山申遗工作组凯旋归
    五台山成功列入《世界遗
    五台山景区申报世界遗产
    忻州市政协常委视察五台
    市长李平社主持召开五台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