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旅游资讯 >> 旅游新闻 >> 五台旅游 >> 文章正文
  五台山面临过度开发困扰 申遗道路艰难       ★★★
五台山面临过度开发困扰 申遗道路艰难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五台山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25 17:49:25
时间内勃兴的旅游业,也多少使得当地的政府管理部门在管理上措手不及。据说,1996年,当地政府得知一位领导人要视察五台山,就提前把山上的人全部清出了山,结果,那位领导从菩萨顶下山后突然问陪同的当地官员:“人都到哪去了?”当听说是因为自己的视察而清理了游客后,领导生气地说:“旅游区里没有游客,还叫什么旅游区?”闻听此言,当地干部急忙临时去召集了一部分“游客”,以应付尴尬局面。

  如今,旅游旺季,经常会有各地的领导在警车护卫下进出五台山,可再也没有听说清理游客的事情发生,这也说明当地对旅游环境的管理手段变得成熟了。

  到2004年,五台山又开始举办首届“国际佛教文化旅游节”,与此相衔接的是,五台山申请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工作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妙生听说这件事是在2005年,到去年,他们就在当地政府和佛教协会的组织下开始频繁地讨论此事,到了2007年,“申遗”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就已经大力开展起来。

  他说,“申遗”对五台山的保护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山上寺庙在开发性建设中的保护意识更加增强了,尽管以前大家也知道在保护中进行寺庙建设,但是,“申遗”口号提出后,寺院僧人的自觉保护积极性更高,思想认识更加清楚,大家知道寺庙建设应该“修旧如旧”,在建设和修复寺庙的过程中,更应该保留传统的东西。

  同时,他也表示自己对一些做法不能理解:“政府提出要将台怀镇的居民迁移出去,但是这边外迁还没有进行好的同时,却又让另外一些宾馆修到镇里,普化寺西边的墙竟然被电力宾馆直接就着新盖了房子,不知道台怀镇究竟应该保留怎样的面貌才能留住传统风貌?”

  贫穷得没有粮食吃时,台怀镇上没有人以乞讨为生,镇上居民不少设法外迁,以摆脱交通受阻于大山的困扰;在旅游产业兴盛的今天,大多家庭已经富足的情况下,菩萨顶下的台阶上却排着一溜乞丐,台怀镇的一些居民在政府的多次动员下,仍不愿意搬迁。和尚们眼中的这些似乎反常却又正常的现象,只不过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一种现实写照。只是如何协调其间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以达到利益均衡,当地政府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和决断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对之进行疏通和引导。

  专访国家旅游局质量规范与管理司司长满宏卫

  文◎本刊记者王珊珊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锻造了无数秀丽风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更是给我们留下不尽的古迹文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保护这些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以公约的形式对这些世界遗产进行保护。成为世界遗产,是这些景区至高无上的荣誉,但纷至沓来的游客,对景区的保护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开发旅游对弥足珍贵的世界遗产,利大弊大呢?

  世界遗产在中国

  记者观察:请问你怎么看我国近几年的“申遗热”?

  满宏卫:“申遗热”是很容易被理解的事情。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而建立的世界遗产机制项目。从这个项目执行这么多年的效果来看,应该说,我们把世界各地最能代表人类文化的、大自然给予我们最好品质的资源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保护得很好。

  世界遗产的申请成功本身对遗产保护是非常有好处的,能够得到很多如资金、专家等方面的支持。因为世界遗产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与监管制度,所以,一旦成为世界遗产项目,对景区要求的标准就会大大提高,管理、保护都会进入一个很高的层面。

  与此同时,在国际知名度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因为成为世界遗产的标准很高,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景点就是世界级的,能够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就是对这个景区至高无上的肯定,相当于赋予景区一个金色的光环,获得一张面向世界的名片。

  作为旅游部门,我们希望我们的遗产项目越来越多,越多越好。当然,申报世界遗产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因为门槛太高了。

  景区不怕出名

  记者观察:如果景区知名度突然暴增,是不是对景区的承载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

  满宏卫:这个命题需要很多前提条件。首先要看景区容量的大小,如果游客数量超出景区的容量,肯定会对景区产生很大压力,甚至破坏。且不说景区,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酒店的最佳开房率是85%左右,最好不要超过88%。如果酒店的开房率是99%,只剩下最后一间房周转,对酒店的硬件、服务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景区同样如此。

  记者观察:丽江、平遥古城等景区申请世界遗产成功后,都曾面临游客的暴涨。与此同时相应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跟上,导致平遥城内出现了游客无店可住的情况。这对景区来说是个很尴尬的情况吧!

  满宏卫:首先,申请世界遗产和游客猛增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其次,申请世界遗产成功了是一件好事。我们怕什么呢?怕保护不了?

  怎么让景区配套更合理,是一个规划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不是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才出现。但是,也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景区知名度提高了,自然会得到游客更多的关注。这就像是一个人,能说你千万不能出名啊,出了名记者就全都来了,到时候你没有办法安心做你的事情了。

  申请世界遗产提高了景区的品位,提高了国际知名度,不能说是坏事。

  记者观察:为了方便游客上下山,很多景区比如泰山修了索道,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你怎么看?

  满宏卫:其实,这已经是很老的观点了。当年泰山修索道的时候,有些专家就说不能修,理由有两个:一个是修索道会破坏植被;另外一个是,修索道后运载能力提高了,会有更多的人停留在山上,对山上的环境、生态、文物都会造成影响。

  但是,看看泰山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两条索道运转,会是什么样子?不仅泰山,黄山、峨眉山都有索道。在阿尔卑斯山两端有两千多条索道。因为我们需要有运载游人的工具,如果不修索道,而是修条公路上去,对环境的破坏会更大。所以说,索道是最好的选择。

  不能修索道都是一些老专家的说法,但是,现在看,他们提出的问题还是很好地解决了。我们看现在,就能证明当年的说法并不准确。

  记者观察:之前有媒体报道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中国的故宫、三江并流等6处世界遗产因保护不当被黄牌警告,有这种情况吗?

  满宏卫:这是从权威部门得到的信息吗?据我了解,故宫没有被警告,三江并流也没有被亮黄牌。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网站就会发现。

  为景区减压并不难

  记者观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景区解压呢?特别是在“黄金周”这样的旅游旺季。

  满宏卫:“黄金周”这样的游人出游密集时段,大量游人聚集在景区,一方面影响游客游览质量;另一方面,景区压力肯定会大增。景区都有固定的可承载力,超过了肯定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形成这个问题有很多具体原因,对游人的疏导,线路、游路的设置,有很多办法是可以将密集人流对景区的压力减到最小的,限制人数就是个很简单的做法。比如布达拉宫每天只允许2300人参观,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像法国的凡尔赛宫、卢浮宫,在景区开辟若干条不同的游览线路,每天开放不同的线路,规定某些区域是不能随便进入的,这样不就错开游览时间了么?不就把人流疏导了吗?

  很多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动脑筋思考的。布达拉宫限制人数是我们中国人简单的做法,不聪明,我并不十分欣赏这样的做法。我曾经建议,在布达拉宫中可以设计A、B、C等几条不同的线路,每条线路的游览时间规定为20分钟,即便游人想多停留,线路走完了也不得不结束游览。加快游客游览速度就可以实现增大景区承载的效果。这些完全是制度设计中可以做到的。

  同样,针对故宫或者其他景区的特点,也完全可以采取限制票数的做法。或者也在里面改一下游览路线,缩短游览路途,提高游人流动量。自然就降低了景区的承载压力。

  记者观察:很多景区纷纷涨价,说是为了提高门槛,降低客流量,以达到对景区保护的目的。你觉得这种方法效果好吗?

  满宏卫:我不赞成提高门票价格。很多外地游客那么远来了,会因为提高100元、200元而不进去了吗?比如人们来到北京,怎么能不去故宫转转呢?那样是堵,不是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而且,公共资源还有一个公共性,单纯地依靠涨价来提高游人游览的门槛,损害了景区的公共服务性,制造了新的不公平。所以,当前很多部门是不赞成门票涨价的。

  中国旅游市场已经进入一个大众旅游的时代,需求是不可挡的。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是怎么疏导的问题,而不是让大家都回到家里去,不要出来了。

  记者观察:门票涨价谁说了算呢?

  满宏卫:景区自己说了算。

  记者观察:没有一个管理部门来平衡吗?

  满宏卫:每个景区的管理部门是不同的,比如建设部门、林业部门、文物部门、文化部门,还有地方政府,唯独没有旅游部门。

  旅游开发对遗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记者观察:旅游开发会对遗产保护产生多大影响呢?

  满宏卫:开发和保护根本就不是相互冲突的一组矛盾。我们考虑问题的思维往往过于单一化,看一下我们的一些景点,包括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如果不开发,何谈保护?保护需要大量的财力做保障,不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怎么能保护得了?国家公共财力能拿得出那些钱吗?不可能的事情。

  九寨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20年前,甚至更早一点,九寨沟仅仅就是一个伐木场,它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或者说,如果20多年前没有开发,谁又能知道九寨沟呢?这样的九寨沟就一定能保护完好吗?是不一定的。

  我在西藏工作过,西藏有很多这样的地方,没有钱、没有开发、没有人去过,但是那里的自然生态一样遭到破坏,一样有很多动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所以,对于开发与保护,一定要客观地去看待它。这不是矛盾的双方,不是说要开发就不能保护了,而是,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记者观察:但是,开发中即使再小心也不能保证不会对遗产造成伤害。而且,自然资源具有再生能力,但是对于文物古迹,很多一旦破坏就将成为永远的遗憾。

  满宏卫:国内外有那么多珍贵的文物放在博物馆里让人观赏,如果说从保护的角度去看,就不应该放在博物馆里,博物馆有大量的人流、二氧化碳,是不可能完全恒温恒湿的,放在实验室中最好。但是文物有多种功能,比如教育功能、文化记录功能,很多功能都需要展示,旅游是最好的展示形式。旅游对于下一代,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古语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布达拉宫,如果没有游客,就把它静静地放在那里么?它的文化传播作用,以及它的教育意义根本都发挥不出来。

  我们看问题不能对立去看,开发与保护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保护的意识在开发中从始至终都要严格贯彻。脑子里一定要有保护为先的意识。这样才能开发好。

  记者观察:这样说,旅游开发对保护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满宏卫:当然!开发本身同样是为了保护,我们对保护这两个字要重新理解。能说把遗产藏起来就是保护吗?我们很多文物在博物馆的仓库里腐烂掉了。这是文物部门和我们都很痛心的事情。但是没有办法,我们的技术手段达不到要求。国家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单纯指望国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五台山入山处南线收费站
    自然降雪加人工增雪将使
    五台山清清静静过元宵节
    13万余人次海内外游客体
    世界遗产五台山在“清静
    五台山:跳起金刚舞喜迎
    五台山“破五”敬送先祖
    五台山遏制乱修滥建保护
    五台山2011年春节:僧俗
    五台山遏止乱修滥建不手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