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旅游资讯 >> 旅游新闻 >> 其它资讯 >> 文章正文
  光辉山西60年 走向富裕文明的忻州         ★★★
光辉山西60年 走向富裕文明的忻州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山西统计信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18 15:59:20
产业,呈二一三布局,表明忻州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91年变化为24.4:38.2:37.4,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呈二三一布局,标志着忻州商业和服务业逐步兴旺;2001年进一步调整为16.5:42.6:40.9,第一产业比重首次下降到20%以下,标志着忻州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9.5:52.4:38.1的比例,是忻州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成果,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可喜变化。

  (三)农村生产全面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忻州市千百年来一直以农业为主,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农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直到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仅有3.57亿公斤,平均亩产40.5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问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农业物质技术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有很大改善,但由于受"左"的影响和旧体制的束缚,农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转换,全市农业得到较快发展。近10年来,忻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2008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8亿元,比1949年增长63.4倍,年均增长7.3%。粮食总产117万吨,比1949年增长2.3倍。经济作物大幅增长,2008年全市油料、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到4.3万吨、20.2万吨、6.1万吨,是1949年的8倍、3倍、5倍。大牲畜存栏27.2万头,猪存栏48.0万头,羊存栏220.4万只,分别是1949年的1.6倍、7.9倍、3.3倍。肉类总产量7.3万吨,是1978年的3.5倍。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单产由1949年41公斤/亩,提高到2008年的192公斤/亩;油料单产由1949年的17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76公斤。农业机械总动力185.1万千瓦,是1954年的1.8万倍,农村用电量4.8亿千瓦时,是1958年的2.4万倍,化肥使用量(折纯量)10.5万吨,是1950年的3.5万倍。

    近10年来,忻州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强化了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反哺的力度,全市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农村小康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到2008年末,全市自来水受益村所占比重达41.3%;通电话的村所占比重达81%;通电村所占比重达96.5%;通公路村所占比重达8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86.3%。全市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四)工业生产飞速发展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忻州市资源丰富,已探明具有较高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达50余种,煤、铁、金红石、金、钼、铝土矿等许多矿藏储量在山西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位置。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工业生产却十分落后,直到1949年,全市工业企业只有29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17个,职工1000余人,产值77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万元。煤炭靠人背车拉开采,年产量仅18万吨,轻纺工业除每年生产棉布45万米外,再无其他生产能力,日用陶瓷器等生产都是靠手工作业。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全市工业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

    工业经济规模迅速壮大,实力增强,成为忻州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1949年全市仅有工业企业292家,到2008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32家,工业总产值为314.2亿元,是1949年所有工业企业产值的3142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供给能力显著增强。2008年原煤产量3034.9万吨,比1949年的18万吨增长168.6倍;年发电136.5亿千瓦时,比1949年的6万千瓦时增长22.7万倍;焦炭产量138万吨,比1954年的3万吨增长45倍;水泥产量56.3万吨,比1960年的0.2万吨增长281倍。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重点企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59.1亿元。全市在工业化进程中着力培育煤炭开采、黑色金属矿开采、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制造、电力、热力和生产供应五大产业集群。2008年,五大产业实现增加值109.2亿元,占规模工业经济的86.1%,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亿元企业达到8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8亿元,实现总量占规模企业的41.5%;实现利润32.3亿元、利税166.3亿元。利税过亿元企业达到62户,实现利税289.3亿元,实现利税过千万企业达到260户。在全市重点企业中,保德县桥头煤矿、山西鲁能河曲发电有限公司、山西鲁能晋北铝业有限公司、轩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禹王煤炭气化有限公司等5家大型企业2008年实现产值均超10亿元,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1.5亿元,占全市产值比重为35.5%。

  (五)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邮电通讯发展迅速

    新中国成立前,忻州市交通运输相当落后,仅有北同蒲路铁路贯穿忻州、原平、宁武3县(市),境内通车里程139公里。只有忻州、原平、五台、定襄、代县有简易公路,通车里程仅有178公里。机动车辆一无所有。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全市交通运输事业迅速发展。

    铁路建设上,1953年忻州市对北同蒲原阳段进行了技术改造,1956年后,先后建成了3条主要铁路支线,即忻河线,通车里程41公里;京原线,市境内行车里程84公里;宁岢线,通车里程95.9公里。为加快本市西北地区经济开发,1982年全市第一条地方铁路--神河线破土动工,1987年4月二期工程结束,铁轨铺到河曲县阴塔,通车里程65.8公里。2005年前后又建成宁静铁路,通车里程93公里。公路建设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建成了忻州市至石岭关渣油路,京原040国防公路,崞水线,忻保线,忻阜线。五寨二道河中性钢筋板桥,保德黄河大桥,开通了忻州市通往河北及京津唐的要道,沟通了晋、陕交通及区内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联系,大运高速公路贯通忻州南北。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875公里,比1949年的179公里增长88倍。县乡公路改造和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全市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96%。2008年机动车辆达到22.8万辆,公路货运量达到5932万吨,货物周转量达到42亿吨公里。

    邮电通讯在新中国成立前也极为落后。经过60年建设,目前忻州市邮电通讯已初步形成了以忻州市区为中心,连接全国各地,沟通各县城乡的邮电通讯网络。2008年,邮政局(所)174处,邮电业务总量达32.7亿元,电话数160.1万户,宽带用户达11.7万户。

    (六)财政收入迅速增长,金融事业稳健发展

    近年来,忻州市各级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生产,扩大商品流通,为增加财政收入奠定了稳固基础。税务部门加强了税收管理,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194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201万元,1984年突破亿元关口,用了35年时间;2002年突破10亿元关口,用了18年;2004年突破20亿元关口,用了2年;以后平均每年新增财政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上。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1.9亿元,比1949年增长3576倍,年均增长14.9% 。这意味着经济实力和宏观经济运行质量正在快速提升,也标志着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增强。

    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和社会建设。2008年全市财政支出84.96亿元,比1949年的32万元增长2.7万倍。其中,社会保障就业支出16.07亿元;教育支出16.12亿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78亿元。

    金融体系稳健发展。1950年,忻州市建立起第一个金融机构即中国人民银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现在已拥有"人行、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农发行、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近年来,全市银行系统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大力组织信贷资金,各项存款大幅度增长,贷款规模明显扩大。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84.1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38.5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430.04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475.01亿元。

  (七)投资建设硕果累累,拉动经济功不可没

    60年来,忻州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大批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为忻州经济未来发展增添了后劲。

    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忻州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迅猛。1949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由国有和集体投资构成,到2008年,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降至48%;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升至52%。

    忻州固定资产投资在优化结构中保持了一定的规模和较快增速,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从计划期投资规模看,"一五"时期完成投资0.72亿元,平均增速72.7%;"二五"时期完成投资1.57亿元,平均增速-31%;"三五"时期完成投资1.54亿元,平均增速26.1%;"四五"时期完成投资3.14亿元,平均增速11.8%;"五五"时期完成投资4.1亿元,平均增速5.9%;"六五"时期完成投资7.64亿元,平均增速40.1%;"七五"时期完成投资13.76亿元,平均增速6.6%;"八五"时期完成投资26.18亿元,平均增速8.8%;"九五"时期完成67.11亿元,平均增速38.1%;"十五"时期完成343.12亿元,平均增速11.2%;"十一五"前三年完成投资335.6亿元,平均增速20.4%。投资规模由1949年的79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140.4亿元。1949至2008年投资累计完成804.9亿元,年均递增18%。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投资增速逐步加快。

    按产业看,1978到200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由19.9∶45.0∶35.1演变为0.8∶61.1∶38.1。一产比例下降,二、三产业比例上升。

    (八)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对外贸易大幅增长

    新中国建立60年来,忻州市商品市场建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商品市场的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解放初期满目疮痍、混乱不堪、商品极度匮乏的市场不见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流通渠道单一,供应短缺、运行僵滞的市场也不见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忻州30项城市重点工程建
    忻州市:打造晋北区域中
    忻州将建30.92公里环城高
    “忻州人游忻州”芦芽山
    “忻州人游忻州”大型惠
    “水、气、河、山、路五
    忻州市城区2009年二级以
    山西忻州:保障含氟超标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忻州
    档案馆建设工作会在忻召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