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旅游资讯 >> 旅游新闻 >> 其它资讯 >> 文章正文
  光辉山西60年 走向富裕文明的忻州         ★★★
光辉山西60年 走向富裕文明的忻州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山西统计信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18 15:59:20
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1949年到2008年,在忻州市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历史上,是一个短暂的阶段。然而,却是忻州人民解放思想,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共克时艰,取得巨大历史性进步的阶段。经过60年的历程,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商品极大丰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一、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总人口309.03万人,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4.32万亩。全市辖14个县(市、区);126个乡,59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4893个村民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本市境内,北同蒲铁路以东属晋察冀边区,以西属晋绥边区。1949年10月,设忻县、兴县两个专区,1952年两个专区合并为忻县专区。1958年12月,忻县、雁北两个专区和大同市合并为晋北专区。1961年恢复为忻县专区,1970年更名为忻县地区。1983年忻县改为忻州市,忻县地区改名为忻州地区。2001年撤地建市,忻州地区改称为现在的忻州市。

    新中国建立60年来,忻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忻州属革命老根据地,政治基础好,这个时期各方面工作都是做得好的。1947年土改工作全面展开,到1948年冬老区土改工作全面展开,到1948年冬老区土改结束,1950年初全市新解放区完成土改,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建立了民主政权,农村、工厂普遍掀起"爱国主义生产运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任务提前完成。到195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完成50107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1949年增长28.54%。

    从1953年开始,全市实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市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已达80%以上。19个城镇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被改造户达96%,19个私营工厂手工业,全部采取了公私合营形式。由于在推行合作化的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开展了以扩大高产作物种植面积,推广间作、带田、密植经验,推广新式农具为中心内容的农业生产技术革命运动,全市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同期又先后投资2400多万元,建设了轩岗煤矿、石豹沟煤矿、阳方口煤矿和一批县营煤矿、一批县办电厂,为全市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5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8986万元,比1952年增长17.72%。这一时期,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犯有操之过急和措施失当的错误,但总体来看,这个时期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

    第二个五年计划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指导思想逐步升级,全市经济建设遭受了两次大的挫折。1958年农村开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股劲地"反右倾、鼓干劲",刮"共产风"。在近20天的时间里,全市宣布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当时,中共忻州地委发出"全党抓铁,全民炼铁"的紧急动员,全市抽调了13万人大炼钢铁,一周内建炉3406个,农业生产力因此受到严重损失。1960年与1957年相比,全市农村劳动力减少12%,大畜减少0.14%,耕地减少8.4%,亩施肥量减少42.2%。1962年全市粮食总产下降为334365吨,比"一五"时期平均年产量减少92543吨。工业生产由于基本建设战线过长,信贷、金融、物资供应打乱了正常计划,到"二五"后期急剧下降。1958年建起的12座全民所有制炼铁厂,关闭10座,公社工业(即乡镇工业)由1960年的40个减少到3个。1962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0367万元,比1960年减少13120万元,降低65.9%。
1963年全市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由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干部能与群众同甘共苦,并采取了比较切实的步骤和比较合理的方法,因而在三年时间内全市国民经济就从困境中恢复过来,1966年宣布开始搞"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工厂停产,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四人帮"在城市批"唯生产力论",在农村割"资本主义尾巴",全市经济建设遭受严重破坏。

    从1957-1978年的这21年间,全市经济建设遭受的两次大的挫折,损失是严重的。但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忻州市在许多方面仍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这一期间,全市90余座中小型水库和一大批其它水利工程设施先后开工并建成投入使用,大大增加了农田灌溉面积;原平化肥厂、山西轴承厂、定襄色织印染厂、地区钨丝厂、地区锻压机床厂、原平钢铁厂等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先后建成投产,使全市工业具备了相当实力。可以说,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0年。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全市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全市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清理"左"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拨乱反正工作,调动了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帷幕,农村改革率先突破。1981年全市有6%的贫困山区农村进行了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试点工作,1982年全市80%的村、社选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全市农村完成了推行承包责任制的工作。1984年5月,中共忻州地委、忻州地区行署下发了《关于放宽政策搞活企业改革的几点意见》,改革的重点转入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从生产流通体制到收入分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随后,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兼并、破产、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对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了战略重组,同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放开搞活一批中小企业,实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可喜变化,在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上升。2000年全市GDP达到86.3亿元,同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6.2%,经济运行质量有较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瓦解",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加强,新体制的基本构架已大体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从2001年撤地建市到2008年。忻州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按照"大项带动,加快脱贫、推进小康、争先翻番"、"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等战略构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更好更快跨越式发展思路,坚持走出"五条路子"、实现"五个跨越"的发展方向,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好字优先、更好更快的方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节能减排降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脱贫增收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旅游开发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又有大幅提升。这期间,一大批重点项目,如河曲电厂、晋北铝厂、保德神华煤矿等的达产达效,有力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GDP达到311.2亿元,同2001年相比,年均增速达到12.3%,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

  二、巨大的建设成就

    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全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举改革开放大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全市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忻州一穷二白,人民群众连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经济总量微乎其微,"丰衣足食"是当时大家的普遍追求。60年来,忻州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了重大跨越。1949年全市GDP仅1亿元左右,1995年跃上50亿台阶,用了46年时间;2003年跃上100亿大关,用了8年时间;2007年跃上200亿关口,用了4年时间;2008年突破300亿大关,达到311.2亿元,用了1年时间。经济迈入快速发展轨道,2008年全市GDP比1952年增长21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速度5.8%。把2008年的GDP分成12等分,平均1等分就相当于1949年的5倍左右。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逐步增强,在经历了体制变革、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宏观调控后,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形成了在高位平台、小幅波动的稳定增长格局。改革开放前经济增长的波动值较大,改革开放前28年,全市经济总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8个年份,下降的有10个年份;改革开放后,除1986年经济总量比上年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为增长。

    二、三产业成为推动忻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0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2.9%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3亿元,年均增长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8.7亿元,年均增长4.9%。2008年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占到生产总值的52.4%和38.1%。

    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大幅提高,步伐加快。1949年全市人均GDP 不足100元,历时43年于1992 年跨过千元大关;13年后,于2005年跨过5千元关口;其后仅3年时间于2008年突破10000元,达到10101元,是1949年的100多倍。

    (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60年来,忻州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经济政策,紧跟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新配置资源,全市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从业人员结构看,忻州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从1949年的58.0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27.61万人,增加了69.55万人。与此同时,忻州市的三次产业就业情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从1949年的86:4.9:9.1调整到2008的45.9:21.7:32.4。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40.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6.8个百分点和23.3个百分点,忻州市第二、三产业在这59年间吸收了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由于忻州市地域较广且属农业大市,虽然近几年确定了大项带动、工业强市的目标,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一直保持了"一、三、二"的格局。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呈一三二布局,为76.7:2.8:21.5,是典型的农业经济;198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4.3:40.2:25.5,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忻州30项城市重点工程建
    忻州市:打造晋北区域中
    忻州将建30.92公里环城高
    “忻州人游忻州”芦芽山
    “忻州人游忻州”大型惠
    “水、气、河、山、路五
    忻州市城区2009年二级以
    山西忻州:保障含氟超标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忻州
    档案馆建设工作会在忻召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