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旅游资讯 >> 旅游新闻 >> 山西旅游 >> 文章正文
  文化繁荣发展凸显三晋之美         ★★★
文化繁荣发展凸显三晋之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31 11:30:20
三晋之美,美在锦绣山河,更美在灿烂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三晋儿女奋力争先,从一个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走上了一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2010年7月29日,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这次会上他明确指出,文化建设要成为山西发展的“一翼、一轮”,把文化放在了与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制定了改革发展的“五大战略”以及改革与发展、事业与产业、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盘棋方针,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文化的改革与发展。

    同时,省长王君在对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进行大调研后,响亮地提出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求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新型业态等方面取得“五个新进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大潮涌动,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号角业已吹响,龙腾虎跃的山西文化战线,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科学发展巧布局 勇闯市场天地宽

    曾几何时,山西为“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所困。成长的烦恼让这里的人们不停地上下求索,积极探寻着革故鼎新之路。面对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省委、省政府在深思熟虑、反复论证中找到了答案: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开创文化强省新局面。

    2009年,山西省连续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个政策性文件。2010年,省委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根据省情敲定了改革路径:整合重组,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截至2011年4月,出版传媒、广电网络、演艺、日报传媒、广电传媒、影视等省属六大文化企业集团全部整合重组完毕,驶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当年收入突破70亿元,实现了翻番。

    “早改早好,不改没出路,不改要丢饭碗。我们就是通过真改真转真干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齐峰每每这样感慨。作为最早启动完成改制重组,省内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文化产业集团,几年来,他们一路拼搏,一路捷报,总收入由23亿元猛增到68亿元,利润从3800万元飙升到3.6亿多元。

    再如省演艺集团,也彻底摆脱了“躺在政府怀抱的半瘫痪状态”,通过资本运作与大企业合作,寻求多元发展,四面出击开拓市场,2011年演出达600多场。省影视集团一改“坐着等拿级别、拿职称”的懒散局面,全力建队伍、搭平台、打品牌,当年生产影片12部,其中1部荣获华表奖。

    2011年,山西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山西省共有488家文化单位完成改制,1.5万余“事业人”变身“企业人”;11个市、119个县全部成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初步形成“山西省一张网”。

    与此同时,全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仅2009、2010两年就投入170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270亿元。5大国家级和1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在形成,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十大文化产品建设提速。新型文化业态发展也日新月异,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和资源类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强省、转型跨越的重要力量。近3年来,山西省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资金达425.5亿元。

    如今,三晋大地正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通衢大道上稳步疾驰,并确立了到“十二五”末山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的目标。

    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山西的文化改革发展已是繁花满树、姹紫嫣红。

    创新实践重成效 万紫千红才是春

    2012年10月17日的北京,大型话剧《立春》在解放军歌剧院隆重登场。这是山西省话剧院为党的十八大献礼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并受邀参加文化部组织的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

    100分钟的演出,100分钟的高潮迭起,100分钟的掌声雷动。精美的制作、感人的情节,旋转升降的舞台效果,极具特色的地域音乐,与演员的生动表演相得益彰,令在场的观众耳目一新、感同身受。前来观看演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立春》成为继《立秋》之后,我省又一部具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精品剧目,尽显山西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文化精品的丰硕成果。

    改革风乍起,吹皱一池三晋优秀文化的圣水。

    作为文化改革的有效实践,山西各文化集团纷纷进行机制创新,全员竞聘、岗位责任、分类管理、绩效工资、抵押承包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机制不断推出,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轻装前行后,他们将目光纷纷转向了山西丰硕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

    请进来、走出去,持续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大、叫得响、水平高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电视剧《乔家大院》《走西口》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在全国多次热播,让世人了解了博大的晋商文化;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八路军》《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电视剧 《红军东征》《情归陶然亭》列入国家广电总局建党90周年重点献礼片。大型说唱剧《解放》在全国巡演近300场,进入国家精品工程;话剧《立春》、舞剧《粉墨春秋》等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文化精品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一批打着“山西出品”标签的文化艺术产品走出了国门,华晋舞剧团把舞剧《一把酸枣》带到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连演4场,浓郁的中国风情、精美的演出跨越语言障碍,让大洋彼岸的美国观众如醉如痴。

    山西打造的文化符号,深深地烙印着“山西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这一系列“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文化精品,无不凝聚了山西精神、展示了山西魅力、提升了山西影响、优化了山西形象。每年山西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以25%的速度递增,已占到GDP的3.12%。

    文化给力转型路春风化雨润民生

    2012年5月16日,天刚擦黑,“侯马市蒲剧团送戏下乡流动舞台”的大篷车就停在了侯马市程村文化大院,铿锵的锣鼓声引来了看戏的老老少少。这里上演的是传统剧目《三关明月》,挂帅的是该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刘秀花。

    侯马市夜幕下定格的这一幕,只是山西把文化繁荣发展与文化惠民相结合,牢守文化繁荣发展根本点的一个缩影。

    为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山西基层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省各县区都建立了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太行山和晋西北革命老区两区农村流动书库、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 “三个全覆盖”;2011年新建农家书屋1.4万个,并投入1.4亿元为所有行政村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免费放映电影30多万场,受益群众1500多万人次。

    当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卓著,能够普惠三晋,还得益于文化助推转型跨越发展取得的扎实成果。

    近年来,山西实施“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的“五大战略”,以“领导决策、舆论造势、政策保障、督导检查”为“四轮驱动”,省市县三级合力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宏大格局已形成。

    山西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和黄河文化等5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已初具规模;武乡八路军总部、代县雁门关等10大文化产业园相继建成……在全国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排序前10名中,山西雄踞第二。

    山西近20家文化出口企业,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在省属6大文化集团做强做优基础上,山西正在加紧筹建体育、旅游、文博、工艺美术等4大集团。以10大旗舰文化产业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文化晋军”指日可待。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