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浅谈佛教基础常识
作者:佛宇  文章来源:五台山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4 16:21:1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一、何为三宝
  佛门三宝,乃佛,法,僧。佛者觉而不迷,法者正而不邪,僧者净而不染。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当时教导三宝原理怕人不懂,便说三宝是觉,正,净。这是我们内心的三宝。
  那么住持三宝便是佛像,经书,僧人。这是佛法住世的代表。当然,世间一切本来便是佛法。这住持三宝是示现的样子。
  还有一体三宝说,佛说法,僧因法悟道成佛。这是一体的。佛门把这称为宝。是因人若依此三宝修行,可证无上解脱道,脱离六道轮回。这是三宝略说。

二、皈依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所谓内道、外道之差别在於有无皈依三宝。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宝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态,是为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中得到保护与解脱。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而言,他们的心态是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得到安乐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脱,而且是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而皈依。

三、佛教的派别
  佛是无上医王,众生根基不同,佛开种种方便法门,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但目标为一,令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释迦佛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把佛法传给了我们。
  下面是派系:
  佛教分大乘(度己度他的菩萨精神),小乘(先求自己成就的罗汉精神但也会宏法,不可有分别心)。
  大乘分教外(禅宗,见性开悟),教下(以研究经文为宗旨。如:天台宗,华严宗等),净土宗(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律宗(研究戒律),密宗(以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主要是持咒,故又叫真言宗)。
  除密宗外,其他四宗为显宗。
   然,今诸宗多兼修净土宗。盖其方便适宜上中下三根之人修行,可带业往生净土(罪未削尽可蒙阿弥陀佛接引去极乐世界脱离六道)。
  密宗则因地方不同,分为藏密(藏传佛教的密宗),唐密(中原之密宗,在唐朝兴盛故叫此名),东密(属唐密,日本空海大师从中国取走的密法,因建寺叫东寺故名),台密(日本最澄大师从中国取走的密法,又兼习天台宗故名台密)。又,藏密分为黄教(格鲁派,黄帽喇嘛),红教(宁玛派,红帽喇嘛),花教(寺为红蓝白三色涂墙故名),白教(该教祖师多穿白衣修行故名)等。

四、何为上师
   “上师”就是善知识。善知识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外善知识(外在上师),一是内善知识(内在上师)。
    所谓外善知识,佛在《总集经》中说:所有的佛以及进入菩提之道的菩萨行者们,必须依靠善知识。弥胖仁波切说:佛、薄伽梵、进入菩提道的菩萨行者们,以及将佛、菩萨传下的六度等法宣扬给别人的高僧大德等,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外善知识把大乘的法门如法地传授,又将善巧的法门告诉我们,让我们心中产生内善知识,了解善巧与般若双运的道理和方法。所有让我们进入究竟解脱之道的诸上师,就是外在善知识。
  而内善知识是真正由我们心中发出,包括正知、正念、不放逸及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依靠它们,才可以得到短暂的人天福报和永久的佛果。

五、菩萨道
  所谓菩萨道,简言之便是依菩萨的精神而修行的方法。大乘佛法都是菩萨乘的。菩萨有六个度化的道路:布施(无条件的为他人服务和施舍),持戒(国家的法律、佛门的戒律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忍辱(发自内心的不生气),精进(努力),禅定(培养如如不动的平常心),般若(无上的智慧)。依此六度走的人便是走菩萨道,便是菩萨。

六、三学
   佛门的修学是修戒(调整身心,好的习惯),定(精神的安静),慧(大智大悲的智慧)三学。我们持戒而生定,禅定到一定境界便开慧了。所以我们先要守戒。只有守住戒了,才是诸恶莫做。然后还要去众善奉行。这是次第,先止恶,再修善。但还不够,还要用佛法修出六道。

七、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
  佛教目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他教只劝人行善升天堂,但天堂也在六道中,还会轮回。但行善也值得赞叹。而佛教则劝人止恶行善,修证佛法,解脱成佛。佛教不赞成上帝创世,佛教认为人的命运是自己所为(前世业识和今世造的业),天神是执法者。如同警察,若不犯法他管不了。佛教相信命自我立。

八、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七个:三宝,三科,缘起和十二因缘,四法印,三学,四圣谛,八正道。
  这其中的三宝和三学已经略说过了。因为是基础常识,所以只大概其说说。
  三科: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
   蕴就是五蕴,色(物质),受(苦乐的感受),想(对事物的概念),行(无常现象),识(分别、判断、认识的作用和它门的主体---心)。
  处是指十二处:六内处六外处(处就是“进来的场所”之意)。六内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外处是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六外处是六内处的对境。
  界指的是十八界:六根(六内处)加六境(六外处)六识(六根的认识)。
  缘起:就是借着条件发生的现象原理。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对四谛,缘起的理论无知),行(身,语,意的行为),识(认识主观的六识),名色(六境),六处(六根),触(根,境,识三者的和合),受(苦乐的感受),爱(强烈的欲求),取(爱的实际行动),有(存在),生(产生),老死。
   四法印:法印是“佛法的特征”之意。它们是:诸行无常(一切生灭变化),诸法无我(无我性的事物),诸受是苦(受到的一切都不真实是苦的),涅盘寂静(无苦安稳的境界)。
   四圣谛:苦(现实充满了污染和烦恼),集(事物集起的原因),灭(除去欲望),道(涅盘的修行方法)。
   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意志),正语(有益的语言),正业(好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意识),正定(正确的精神统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