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两大文明穿越时空再牵手 玄奘纪念堂竣工典礼侧记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新华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14 10:02:4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碑文


    国总局叶小文局长、齐晓飞副局长和学诚法师等合影


    合影留念(图片来源:学诚法师的博客)

佛教在线2月14日消息 据新华社新德里报道:两大文明穿越时空再次牵手——印度玄奘纪念堂竣工典礼侧记

二月的印度比哈尔邦那烂陀,气候依然温润宜人。12日,来自中印两国的300多位高僧和官员在此举行隆重仪式,庆祝玄奘纪念堂修复完善工程竣工,共同向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功勋卓著的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致敬。

作为中印友好交流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于2005年重启了已搁置近50年之久的玄奘纪念堂工程。玄奘纪念堂的修复完善也成为2006年“中印友好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两国此前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一道,再次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文明古国的友谊之手紧握在一起。

鼎盛时期的那烂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学院,在印度语中,那烂陀即“莲花”之意。公元7世纪,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来此取经、讲学,回国后又组织翻译了1335部佛教经典,创立了中国佛教中哲学色彩最浓的法相宗。他游历印度后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洋洋10余万字,今天已成为印度考古的重要依据。19世纪,一个英国人根据该书的记载发现了那烂陀遗址。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在落成典礼上表示,中印两个文明大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绵延不绝,两国悠久的文化交往为持久友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纪念玄奘,是为了两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再度‘结伴而行、命运与共’”。

他表示,玄奘纪念堂的竣工,是两国宗教领域交流和文化合作的一个有意义的起点。中方将按照中印2006年《联合宣言》的精神,会同印度有关部门,继续努力推进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

印度旅游部部长索尼认为,对人类而言,玄奘大师是一个意义深远、永不磨灭的记忆,他不仅属于中印两国,更属于整个世界,“但在中印关系史中,玄奘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物”。

比哈尔邦邦长伽瓦依表示,印度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玄奘的故事,纪念堂的开放必将对中印两大文明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两国通过玄奘纪念堂奉献给世界的不仅只是辉煌历史的记忆,更有自强不息的玄奘精神。

据修复完善玄奘纪念堂项目中方总负责人、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齐晓飞介绍,作为展示中印传统友谊和中国文化的窗口,修复完善后的纪念堂每个细节都充分突显了中国特色。记者在现场看到,线条优美的大殿飞檐,仪态飘逸的敦煌飞天等艺术元素,无一不展示着中国传统建筑与装饰艺术的优美与雄浑。纪念堂前,一处巍然矗立的中式门楼更是引人注目。据介绍,这座气势雄伟的门楼共用铜14吨,参照唐代风格建造,屋面由铜瓦铺盖而成,并采用景泰蓝工艺进行装饰,朴实厚重中尽显大气华贵。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玄奘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印度人也把他写入了小学课本。

1957年1月12日,中国政府把玄奘顶骨舍利的一部分赠送给印度,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代表印度政府接受。这份顶骨舍利已被奉为印度国宝。(新华社记者 魏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