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佛教文化 >> 佛教新闻 >> 文化艺术 >> 文章正文
  甘肃千年古寺石窟尽显十万佛洲风采         ★★★
甘肃千年古寺石窟尽显十万佛洲风采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永靖县委宣传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11 15:45:12


  五台山旅游网佛教频道讯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约35公里的黄河北岸,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三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和新疆龟兹石窟并称为中国六大石窟。

  出永靖县城,从刘家峡大坝乘坐快艇,经过烟波浩淼的炳灵湖——刘家峡水库湖面,再往西拐进炳灵峡口,沿黄河古道逆水而上,便来到千峰林立、万壑争奇的积石群峰之间。在群山簇拥之中,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炳灵寺”三个苍劲的大字挂在千仞绝壁之上。沿着防护大堤进入大寺沟,十万佛洲的恢宏景象便展现在眼前。

  据史书记载,炳灵寺附近由于地势险要,又是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北据黄河天险,西控山口要隘,犄角河西,肘腑陇右的战略要地。中外旅人、商贾经临洮、临夏取道炳灵寺过黄河,经青海、张掖,穿越河西走廊,进入西域,或经青海进入西藏。晋代高僧、大旅行家法显西去印度,曾在这里驻留,炳灵寺第169窟至今还保留着他的墨书题记。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今临夏)建立西秦政权(385年—431年),统治者弘扬佛教,炳灵寺就成为西秦境内的佛教胜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记载:西域佛学大师昙摩毗来到西秦国都枹罕,“领止徒众,训以禅道,西秦奉为国师”,在炳灵寺169窟题记中得印证。北魏郦道元也曾考察过炳灵寺的山山水水,他在地理学巨著《水经注》中对炳灵石窟和石林有生动的描述。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李靖讨伐吐谷浑,侯元鼎会盟吐蕃,以及唐蕃信使往来,都曾经过这里。为保持丝路的畅通,这里曾架设“天下第一桥”,设有“凤林关”。清康熙皇帝曾赐给该寺活佛“呼图克图”称号。

  炳灵寺最早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称“炳灵寺”。炳灵,系藏语“仙巴本郎”的音译。“仙巴本朗”就是十万弥勒佛居住的地方,亦是十万佛洲的意思。

  炳灵寺石窟由上寺、下寺、洞沟、野鸡沟及佛爷台等部分组成,约创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各代都有不断的开凿与修缮,现存窟龛216个。其中以下寺最为集中,现存窟龛195个,造像815身,壁画约1000余平方米。造像最大的高达27米,最小的不足20厘米。窟龛开凿在大寺沟西侧崖壁上,周围山势奇伟,千峰矗立,在巨石环抱中宛如一座辉煌壮丽的艺术宫殿。黄河自窟前奔腾流过,更显气势磅礴壮观。石窟的开凿,因地制宜。雄伟壮丽的小积山为白垩纪红砂岩,颗粒小,胶结性能好,利于雕刻,因此炳灵寺石窟以石雕著称。

  炳灵寺石窟艺术的巨大成就在于它以简练的手法,高超的技艺,雕塑出了众多动人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技法。石像罗列,雕工精美,集中体现了炳灵寺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炳灵寺石窟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炳灵寺石窟最早并且最有价值的169窟是一个稍加雕凿的天然溶洞,深9米,高16米,宽27米,现存窟龛24个。在169窟中最重要的是西秦建弘元年(420年)题记,题记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造像缘起,中间部分为正文,第三部分为颂语。该题记为我国石窟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题记,对考证炳灵寺石窟的建造年代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全国其他石窟的断代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西秦造像的基本特点是:佛顶多作磨光高肉髻,面方额平,眉弯眼大,眼角较长,鼻高且直,嘴小唇薄,双耳下垂,颈部扁平、较短且上宽下窄,形体高大挺拔,多着通肩大衣或半披袈裟。这样的造像,是在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糅合了印度及西域地区的造像风格而形成的,因此保留了一些健陀罗和秣菟罗式造像特点。169窟内塑造了西秦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南北两壁上诸多的佛像,其造像手法简练、造型优美、比例协调,神色奕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南壁上立佛,眉目俊秀,肤色光润,衣纹线条简单流畅,衣服下面的肌肤依稀可见。

  北魏继西秦之后,又兴起了一个开窟造像的高潮。《法华经》在北魏特别流行,因此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的造像普遍出现。如第126、128、132窟正壁都以大型的释迦、多宝对坐说法为主尊。在造像特点上,西秦那种浑厚雄健的特色,已完全被清俊秀丽的瘦削形象所代替。佛与菩萨的装束,褒衣博带,面部表情也由严峻变为温和。这种风格进一步注入了当时人民生活的气息,它的出现与魏孝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有着直接的关系。

  北周在我国历史上仅仅维持了24年,在这期间,尽管有周武帝的灭佛之举,但并未能损伤佛教的根基。佛像肉髻低平,面形方圆,摆脱了北魏秀骨清像的面貌,形体较硕壮,着通肩大衣。菩萨发髻低,戴花蔓冠,袒上身,下着裙,裙口张开似喇叭形,披巾于腹前交叉横于胸腹之际。

  隋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普通文章[图文]加拿大、澳大利亚…
    普通文章佛教圣地五台山许愿记
    普通文章游佛国五台山有感
    普通文章世人关注五台山尼姑庵
    普通文章北京怀柔朝阳寺将举办中…
    普通文章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普通文章[组图]佛教四大吉花都是…
    推荐文章谈中国茶文化中儒释道思…
    普通文章茄子十吃方法大推荐
    普通文章佛教八大宗派序
    最 新 推 荐
    推荐文章五台山农民著书留住失传…
    推荐文章[图文]16尊云冈石窟流失…
    推荐文章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一…
    推荐文章山西省慈善总会捐款 600…
    推荐文章峨眉山佛协"爱国教育红色…
    推荐文章山西省慈善总会将开展疾…
    推荐文章辽宁葫芦岛华严寺朝山团…
    推荐文章“佛门三宝”齐聚南京四…
    推荐文章唐山发现一寺院遗址出土…
    推荐文章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
    相 关 文 章
    甘肃张掖马蹄寺石窟群壁…
    山西沁源发现一处北齐石…
    山西新绛县发现一处北宋…
    山东胶南一石窟被确定为…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