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佛教文化 >> 佛教学院 >> 初入佛门 >> 文章正文
  [组图]佛教基本知识         ★★★
佛教基本知识
作者:佛宇 文章来源:五台山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1 13:18:39

 佛教是誰創立的?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俗名悉達多,生於西元前五六六年,原是印度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圓寂。簡稱為"釋迦"。他創建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一道成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什麼是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是成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課。皈依以後,就表示自己從此信奉佛教,成為三寶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皈依三寶是確定信仰目標的表示。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即使上香禮拜,也只不過是一個對佛教尊重而有興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個學生,如果不曾辦理註冊手續,永遠只是個旁聽生罷了。世間上的金銀、真珠、瑪瑙稱為「寶」,那是世間財寶: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寶,是出世的財寶。所以,我們學佛修行,首先應該皈依三寶。

什麼是三寶?

  「佛」,是梵語「佛陀」﹝buddha﹞的簡稱,指證悟宇宙真理﹝自覺﹞,而又能本著無盡的慈心悲願,以真理來教化眾生﹝覺他﹞的圓滿覺者。
  「法」,梵語「達磨」﹝dharma﹞,有很多的意義,在這裡是指佛陀所直說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經。眾生依法修行,就能證得真理,得到究竟的解脫。
  「僧」,是梵語「僧伽」﹝samgha﹞的簡稱,意譯為和合眾。在這裡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團。其特質有二,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指大家所斷除的煩惱,所證得的真理,都是相同不二的;事和,指身、囗、意三業在事相上,共同遵守六項要點,不相違背,是建立僧團的基礎。即;
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這是思想的統一。
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這是法制的平等。
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這是經濟的均衡。
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這是心意的開展。
囗和無諍;在言語上,和諧無諍:這是語言的親切。
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這是相處的和樂。
  因此,從自利而言,僧團是修身養性,陶鑄聖賢的大冶洪爐:從利他而言,僧團是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僧團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簡單的說,佛是救主,法是真理,僧是導師,三者都是令眾生得度的重要因緣,缺一不可。譬如佛是良醫,法是妙藥,僧是看護,對於患病的人來說,唯有同時擁有三者,才能病癒。人生亦然,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離苦得樂,到達自在解脫的世界。因此,佛法僧稱為三寶。
  三寶的「寶」是譬喻,用來彰顯佛、法、僧的勝德。擁有金銀、珍珠、瑪瑙等世間的珍「寶」,能使我們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仰仗佛、法、僧出世間的珍寶,則能使我們脫離生死輪迴,解脫精神上的苦楚。因此,佛、法、僧統稱為「三寶」。

皈依三寶需要吃素嗎?

  皈依三寶並不一定要吃素,皈依只是宣誓自己終生信奉三寶,不改變信仰,與吃素沒有關係。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皈依不是受戒,所以沒有戒條的約束,如果說有,也只有一條,即:我信仰佛教,永遠不改變信心。所以皈依三寶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

皈依三寶以後可以祭拜神明、祖先嗎?

  皈依三寶的人仍可以敬神、祭祖。因為皈依與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種信仰;拜拜是一時的,是表示尊敬、禮貌。我們平時看到異教徒,都可以跟他握手、點頭,表示禮貌,對於我們的祖先、神明,當然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是尊敬不同於信仰。

皈依三寶是拜師父嗎?

  皈依不是拜師父,是皈依三寶,所以皈依三寶以後應該禮佛、聞法、敬僧。常見一些學佛的人,雖然自稱三寶弟子,實際上只有一皈。例如:只知禮佛,而不聞法敬僧;或只知聞法,而不禮佛敬僧;或只知敬僧,而不禮佛聞法。甚至,僅僅尊敬供養為其主持皈依的那一位師父;或者把佛陀當神明看待,只是一味的祈求財貨福祿,這些都不是正信的佛弟子。正信的佛弟子應該對於佛、法、僧三者都予以禮敬,而且應當時常前往道場,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視一切僧均為我師,這才是正信的三寶弟子。

學佛的目的為何?

  「佛」是佛陀的簡稱,意譯為覺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覺、覺他、覺 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聖者。
 佛的意義,既為覺者、智者,所以學佛的目的,不外是要開智慧,求覺 悟,而其關鍵,即在去除煩惱障(註)及所知障(註)
 煩惱的根本就是貪嗔癡,所以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只要三毒 息,三慧朗,就能破除無始以來的無明,此即「自覺」。自覺之後進而能夠覺他,也就是「弘法」或「利生」。

煩惱障-
擾亂眾生身心,妨礙至涅槃之一切煩惱,稱為煩惱障。 又作惑障。與所知障並稱為二障。
其中,由於執著有「真實之人」、「真實之眾生」,執著於「我的存在」(我執),此即為煩惱障;至於執著有「實體萬法」之法執,即為所知障。故煩惱障以我執為根本,所知障以法執為根本。

所知障-
指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又作智障、智礙。

為何人人皆能成佛?

  「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人之所以能成佛,是因為佛性人人本具,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釋迦牟尼佛初成道時,即發出宣言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凡夫的清淨自性本來與佛無異,所謂「般若風光,人人本具」,只因被無明煩惱所覆,因而不能顯發,猶如明鏡蒙塵,明月為烏雲所覆。
  所以,學佛首先要肯定自己佛性具足,同時要知精進修行,果能如此,則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論是多麼頑劣愚癡的眾生,也終有開悟、見性、圓滿佛道的一天。

 

何以說「佛佛道同」?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由於應化不同,各有別號,或取因言「彌勒佛」,或取果言「阿彌陀佛」,或取性言「毗盧遮那佛」,取相言「盧舍那佛」,取行言「釋迦牟尼佛」,取願言「阿ㄔㄨˋ佛」、「藥師佛」,佛佛各異。
  然而,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性,無有差別,誠所謂「佛佛道同」。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除了醫藥以外,如何治療身體上的疾病?

  古德說:「修行人應帶三分病,才知道要發道心。」基本上,會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緣。
  說到生病,其實四大(註)五蘊(註)假合之身,孰能無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誰能免除?因此關於如何治療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確的觀念,要懂得預防,與病保持距離,萬一生病了,也要能「與病為友」。尤其對生命的意義要有一些了悟,能對生死無所掛懷,才能坦然面對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懼、憂愁,如此心的動念,只會加重身體的病情。
  因此,面對各種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個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身體有病,我們不必驚慌,有病當然要找醫生治療,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療,自己做自己的醫師。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難;自己的毅力堅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夠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麼疾病於我又何懼之有!

四大
佛教之元素說,謂物質(色法)係由地、水、火、風等四大要素所構成。蓋佛教主張世界萬物及人之身體,均由四大所組成。
據圓覺經載,四大,乃指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即:
(一) 地大,以堅礙為性,如人身中之髮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
(二) 水大,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之。
(三) 火大,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
(四) 風大,以動轉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動轉屬之。
若此四大不調,則易致病。

五蘊
又作五陰、五眾、五聚。
即類聚一切有為法之五種類別:色、受、想、行、識。
(一)色蘊,即一切色法之類聚。
(二)受蘊,苦、樂、捨、眼觸等所生之諸受。
(三)想蘊,眼觸等所生之諸想。
(四)行蘊,除色、受、想、識外之一切有為法,亦即意志與心之作用。
(五)識蘊,即眼識等諸識之各類聚。

人除了身體上的病痛之外,心理上也會有貪、瞋、計較的心病,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去除我們的心病?

  《大般若經》說:「身病有四,謂風、熱、痰及諸雜病;心病亦四,謂貪、瞋、癡及慢等病。」說實在的,身體的病好治療,心病才麻煩。不過,身體是我們的,我們要認識他;心也是我們的,我們也要認識自己的心。能夠認識自己的身心,無論身病也好、心病也好,自然比較容易治療。
  依佛教講,八萬四千煩惱就是八萬四千種的病,而統領這些心理毛病的兵團就是「貪欲、瞋恚、愚癡、我慢、疑忌、邪見」。我們心裡的煩惱魔軍很多,但是真正說起來,全部的統帥只有一個,就是我們自己,叫做「我執」。
   如何治療我們的心病?佛教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貪嗔癡「三毒」是戕害我們身心最大的敵人:
  心理的貪病好比是身體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貪吃飲食太多的緣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體的肺病,肺病能爛壞人體內部,和瞋心能壞事一樣。
  心理的癡病好比是身體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癡病正是做錯事的一個根源。
   所以,對治貪瞋癡之病,要「以捨治貪」、「以忍治瞋」、「以覺治癡」。另外,對治心病還有五個重要的法寶,就是「五停心觀 」。五停心觀是對治心中煩惱魔障的五種觀想法門,分別是:
  (一) 以不淨觀對治貪欲
  (二) 以慈悲觀對治瞋恚
  (三) 以因緣觀對治愚癡
  (四) 以念佛觀對治業障
  (五) 以數息觀對治散亂
  佛教還有很多法門,像拜佛,拜佛必定要發願,有願就有力量;佛教講 發心,發慈悲心、慚愧心、菩提心,發心的力量奇大無比。再如提得起 、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無上的妙藥,都可以治療我 們的心病。

 

遇到情緒不穩、心情起伏不定,動不動就容易生氣衝動,克制不了自己的 人,要如何幫助他改善這種狀況呢?

  情緒不穩,彷彿只有三條腿的桌子;缺了一隻腳,支撐力量不夠,基礎不 好,當然就不穩了。
  人也是一樣,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緒不穩,就會感到世間一切都不公平 ,因而對人生產生諸多不滿,或是心生沮喪、憤恨,乃至嫉妒別人等。從 這許多不滿、不平、不正的心理,就會造成情緒不正常,於是暴力、乖張、不講理,言行就會有偏差。
   情緒失控的人,自己沒有辦法,當然要找別人幫忙!找誰來幫忙呢?拜佛,佛祖會幫忙你!念佛,佛陀會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發脾氣,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號就能熄下瞋心,自然就不會打人了。
   俗語說:「解鈴還須繫鈴人。」情緒是自己的,還是要靠自己解決。自己覺得很懶惰,就要勤勞;自己覺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慚愧、反省、樂觀、明理、感動、發心來對治。平時就要養成不怨人的念頭,要懂得「改心、換性、回頭、轉身」。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轉,轉迷為悟、轉弱為強、轉暗為明、轉癡為智;懂得轉化,人生就會有不一樣的境界。

 

人大都有很多不良的習氣,像好財、貪色、喜歡談論是非八卦等,有了惡習要如何去除?

  平常我們講:「煩惱易斷,習氣難改」 ,指的就是說人的習氣不容易更改。《大般涅槃經集解》指出 「羅漢斷三界結盡,而習氣未除」。
   至於如何才能對治惡習?首先要靠自我觀照,要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毛病。《大乘要語》說:「習氣不離心」,我們應該要看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人往往不知道自己,這是最大的惡習。
   如何改習氣呢?除了勇敢認錯、決心改過,還要有大智慧、大忍力。我們有了無生法忍(註)的智慧,自然能消除業障,去除惡習。革除惡習一定要靠自己的恆心、毅力,要時時自我砥礪,只要自己肯下決心,不斷的自我鞭策,久而久之,習氣就能慢慢消除。

無生法忍-
謂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安住且不動心。
又作無生忍、無生忍法、修習無生忍。
 

 

家中有智障兒、精神病患、植物人或失憶症的病人,家人應如何坦然面對, 共度難關?

  現在的科技十分進步,但人間的苦難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如果家中有一個病苦的人,帶給全家人的負擔、罣礙,真是無以復加!
   世間很多事,是福是禍也不一定;對於世間上的好與不好、幸與不幸,都不是絕對的,重要的是如《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註)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大方等大集經》說,菩薩也有百八因緣著痛。所以對於家裡有殘障的親人,更應該發揮愛心,不可以嫌棄,這都是因緣;能用佛法的角度來看待,知道這一切都是給我們有機會來行慈悲,讓我們有機會接受考 驗,就會歡喜接受、勇敢面對。
   有殘障的家人,到底是福是禍,不可以一概而論。有的人因為家有植物人或智障兒,更容易激發菩薩愛人的慈悲心。

常不輕菩薩
又作常被輕慢菩薩。略稱不輕菩薩。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說此菩薩每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眾人聞言而有生怒者,以瓦、石、木杖等擊之,然常不輕菩薩恭敬依然,乃至遠見四眾,亦復禮拜讚歎如昔,以故增上慢之四眾稱之為常不輕。

 

佛教常說「業障病」,因業障而生病,要怎樣才能消除業障呢?

  經云:「業不重不生娑婆」人到世間上來,除非是菩薩乘願而來,否則一般凡夫莫不是隨業而來,業不重就不會來世間做人了。業是我們生命流轉、循環的一種連帶關係,從業障的人生所引發的病,當然就是「業障病」了。
   其實,除了業障病以外,還有很多的業障。例如:窮是業障,沒有人緣,也是業障;生命沒有歡喜、人生缺少助緣,這都是業障。有的人本來飛黃騰達,可是有朝一日,業障現前,一切都曇花一現。
   業,就是行為的造作。雖然今日的境遇與過去世的因緣有關,但如果今生懺悔、行善、修福,也可以消業。消業就等於衣服髒了、身體髒了,要洗刷洗滌。同樣的,要消業也要有工具,也就是要發願、行善、積德、培福,才能消業。
   所謂「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懺悔發願,就等於一面除草,一面播種,能從積極面去行善培福,一旦善的業緣成熟,自然就能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了。

 

有的人眼光短淺、心胸狹隘,看不到更大、更美;看不到歡喜、色彩、光明,對於這種心理上的愚闇,如何點亮心靈的燈光?

  《觀心論》說:「燈者,覺正心覺也;以智慧明了,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常以身為燈臺,心為燈盞,信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一個人能點亮自己心靈的燈光,可以看到世間的萬象,看清人我的關係,建立自他更好的因緣。
  心靈的燈光是什麼?智慧的燈、慈悲的燈、善美的燈、明理的燈、道德的燈、慚愧的燈,你要點亮哪一種燈呢?一個人有道德,就是一盞聖賢的明燈,求道者自然慕名而來;一個人有能力又肯助人,就像一盞明燈,日久自然近悅遠來;一個有慈悲心的人,就是一盞明燈,很多人會心無罣礙的向他投靠。
  一個人,既然可以向明燈一樣,我們自問:我可以做家庭中的明燈嗎?可以是點亮社會的明燈嗎?可以是照亮全人類的明燈嗎?燈,不要別人替我們點,要我們自己點!自己的心靈就是手電筒,儲蓄能源,隨時都可以點亮心燈。唯有我們自己點亮心靈的燈光,才能照亮前途,活出希望。

 

佛教對器官捐贈有什麼看法?

  器官捐贈是資源的再利用,是生命的延續,也是同體共生的體現。在佛教裡認為身體不是「我」的,乃四大假合而有,就如旅店般供我們今生暫時居住而已。

  關於器官捐贈,主要有四點意義:

  1. 生命延續:生命由業力維繫,業力如念珠的線,把生命的前生後世串連起 來,延續不斷。透過器官捐贈,帶給別人生機,也是自我生命 的延續。
  2. 內財佈施:佛教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註)。財施又分內財與外財;金錢財物是外財佈施,器官捐贈就是內財佈施。佛陀當初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為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示範,今天的人類更應開闊胸襟,透過器官佈施,,讓慈悲遺愛人間。
  3. 資源再生:器官捐贈讓即將朽去的身體得以廢物再利用,是資源的再生。 當你捐出一個眼角膜,就能把光明帶給別人;當你捐他一個心 臟,就能給他生命的動力;當你捐贈骨髓,就是把生命之流, 注入他人的生命之中。
  4. 同體共生:世間萬法,都是緣生而有;人與人之間也是依緣而存在,我們 仰賴別人的因緣而活,自己也應該給人因緣。器官移植打破了 人我的界線,實踐了慈悲的胸懷,體現了同體共生的生命。只 要有願心,透過器官移植,我們就能把慈悲、愛心,無限的延 續、流傳。

無畏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為三施。即
財 施:不侵他人財物,又能將自己的財物施與他人。
法 施:為人說法,令其開悟。
無畏施:無傷害之心,並施與安樂,令他人無所憂恐。

 

複製生命會產生什麼問題?

  講到複製人,世間上無論什麼東西,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複製人、複製牛、複製羊,必定有它的因緣果報。如果沒有因緣,就如一粒葡萄種子,把它放在桌上,它一定不會長出葡萄,因為它需要有泥土、水分、陽光、空氣等因緣;因緣聚合,它就會開花結果。
   因此,將來科學上無論發展再大,但都不會超出佛學的「緣起法」。因為宇宙萬有的一切,都是緣起法所生,這是「法爾如是」,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對於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講的業力、業報,主張自己的行為一定由自己負責;現在講基因改造,這不就是業力內容的申論?所以只要我們行善不造惡,這不就是基因改造嗎?只是名稱不同,意義是相同的。至於科學的研究發展, 到目前為止,還是不能超過佛陀最初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只是一般凡夫 往往不懂佛陀「緣起法」的甚深微妙。所以我們也只有以客觀的立場,再虛心探討,以求未來的真實。

佛教的修行法門何以有次第之別?

  「法無高下,應機者妙」。佛陀說法,善於觀機逗教,應病與藥;佛陀敷設 八萬四千法門,然而「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切佛法都是治療眾生 身心疾病的良藥,正如百川匯歸大海,原同一味,只因眾生根機有利、有鈍, 因此佛陀不得不開設權實之教(註),乃有先後次第之別。
  初學佛者想要進入佛法堂奧,可從信、解、行、證四個次第來實踐佛法。信:就是信仰的意思;解:就是慧解;行:就是修行;證:就是印證涅槃解脫,這是修行的最後目標,也是證悟的最高境界。
  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修行實踐的依據。除了信解行證的修行次第之外, 戒定慧三學的修行次第、聞思修三慧的修行次第、止觀雙修的修行次第、四 禪八定的修行次第、境行果(註)的修行次第,以及五停心觀(註)的修行次第 等,也都是得度之道。這些修行次第都是為了引導眾生從煩惱的此岸走向覺悟,彼岸,從黑暗的陰谷走向光明的大道,從污穢的世界走向清淨的佛國,從迷執的凡愚走向解脫的聖道,一切眾生能夠如實奉行實踐,最後終能證悟得度。

權實
權,權謀、權宜之義,指為一時之需所設之方便;實,真實不虛之義,係指永久不變之究極真實。實教,乃據實述出佛陀自內證之法,係為究極根本之教;權教,乃為導人入於實教所設之方便教法,至實教境地後則當廢權教。 

境行果
即境、行、果三者之併稱。
境,指觀照、信或理解之對象;
行,由觀境而起信解之修行;
果,指因其修行而得之證果。

五停心觀
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種觀法。又作五觀、五念、五停心、五度觀門、五度門、五門禪。即:
(一)不淨觀:觀想自他色身之不淨而息止貪欲之心。
(二)慈悲觀:又作慈心觀、慈愍觀。觀想由拔苦與樂而得之真正快樂,以對治瞋恚煩惱。
(三)緣起觀:又作因緣觀、觀緣觀。乃觀想順逆之十二緣起,以對治愚癡惱。
(四)因緣觀:乃觀想諸法悉由地、水、火、風、空、識所和合,以對治我執。
(五)數息觀:又作安那般那觀、持息念。即計數自己之出息、入息,以對治散亂,而令心念止持於一境。

 

如何知道有他方諸佛的存在?

  佛教的時空觀主張「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經中經常提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明十方三世有無量諸佛存在。但凡夫不信有他方諸佛,因為沒有親眼看到。
   釋迦牟尼佛出生、修行、成道在人間,是有史可考的聖者。佛陀不是唯一的, 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已有多佛出世。如《佛說七佛經》中,釋迦牟尼佛告諸弟子:過去九十一劫之前,有毗婆尸佛、尸器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 拘那含牟尼佛、迦葉波佛先後住世。在《法華經˙授記品》中,釋迦牟尼佛 一一為諸大弟子授記未來當得成佛,如大迦葉號為光明如來,須菩提號為名 相如來,目?連號為多摩羅跋旃檀香佛等。此外,根據《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等許多經典的聖言量(註)可以證知,在無限的時空中,每一世界都有諸佛在教化眾生,足證確有無量無數的他方諸佛存在。
  十方諸佛如同曠劫明燈,示以眾生得度的方向,並且佛佛道同,光光相攝, 展轉相承,使真理之光永不斷絕。

聖言量
一切智者所說之言教,稱為聖教量。
聖教量之條件有三,即:(一)不違聖言,(二)能治雜染,(三)不違法相。

 

瞻禮佛像的意義為何?

  佛陀應化世間的色身已涅槃兩千多年了,生在末法時代的我們,只能瞻禮到佛陀的聖像,初學者也只有從聖像上才可以對佛陀莊嚴的相好、慈悲的金容稍有認識。現在就以佛陀的聖像來說明我們對佛陀應有的體認。
   佛陀的聖像,有人說這是偶像,為何要向偶像頂禮?從事相上來說,佛教徒修行應該要有目標,佛像可以啟發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的修持,透過瞻仰佛陀慈悲的聖像,攝心正念,頓息貪瞋妄念;禮拜佛陀莊嚴的相好,行為自然端正,不敢放逸;我們對佛像恭敬頂禮,此時凡夫心與佛心交流,就會有所感應。所以,學佛者要向佛陀聖像頂禮。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普通文章[图文]加拿大、澳大利亚…
    普通文章佛教圣地五台山许愿记
    普通文章游佛国五台山有感
    普通文章世人关注五台山尼姑庵
    普通文章北京怀柔朝阳寺将举办中…
    普通文章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普通文章[组图]佛教四大吉花都是…
    推荐文章谈中国茶文化中儒释道思…
    普通文章茄子十吃方法大推荐
    普通文章佛教八大宗派序
    最 新 推 荐
    推荐文章五台山农民著书留住失传…
    推荐文章[图文]16尊云冈石窟流失…
    推荐文章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一…
    推荐文章山西省慈善总会捐款 600…
    推荐文章峨眉山佛协"爱国教育红色…
    推荐文章山西省慈善总会将开展疾…
    推荐文章辽宁葫芦岛华严寺朝山团…
    推荐文章“佛门三宝”齐聚南京四…
    推荐文章唐山发现一寺院遗址出土…
    推荐文章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