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景点图片 >> 五台景点 >> 五台名寺 >> 图片信息
五台山——塔院寺
图片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07-1-23 22:44:38 查看次数: 推荐等级:★★★
 图片简介:

  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因释迦牟尼舍利塔即藏式大白塔,造型优美,加之处于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四周分布着寺庙,所以它便成了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标志
  
  在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这里就是原寺庙的塔院。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公元1579——1582年),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让它和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直到今天。
  
  塔院寺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六百平方米。全寺有殿堂、房舍一百二十余间,大体上可以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入口有两处,一处是万佛阁旁的南正门,一处是显通寺钟楼下面的东门。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白塔、藏经楼,以及禅堂院、文殊发塔院和山海楼、伽蓝殿、祖师殿等。天王殿内供着观音菩萨像,背后立着一座法令碑,再后才是护法神韦驮像。两旁是四大天王的塑像。大雄宝殿又叫大慈延寿宝殿,殿中供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像。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景标清汉”匾、乾隆皇帝写的“揽妙曼云”匾、嘉庆皇帝写的“尊胜法幢”匾,均挂在大雄宝殿内。
  
  藏经楼,又叫藏经阁或大藏经阁,在大白塔的后面。藏经楼为二层楼房,面阔五间,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迦叶佛等佛像九尊。正中上方,挂有一块木匾,上书:“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系清朝乾隆皇帝所写。两塔,指佛舍利塔和广殊发塔。有人推测,当时文殊发塔残损,故曰两塔今“惟一尚存”。匾上的字体,丰满而端庄,又不失之秀丽,是十分珍贵的书法艺术品。楼内还有远近闻名的转轮藏。转轮藏是一种木制的六角形经架,高十余米,三十三层,高约三十米,最上面一层周长十一米半,最下面一层周长六米半,构成上大下小的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推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家的说法是,转动育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转轮藏象征着佛教的“falun常转”。因为上面放有许多经书,僧人和信徒每转动一次,即象征着又念了一遍经。现在,藏经阁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二万多册,其中属于宋以后至清乾隆年间版本的二千多册经卷为国家善本书。五台山各寺庙珍藏着历代大量经书,在已整理的经书中,有两部《续藏经》、两部《频伽藏经》、两部《碛砂藏经》、两部《续藏经》、两部藏文《藏经》和一部《大正藏经》以及若干单行本,共计十二部,三百三十种,三万九千八百二十册。另外,还有藏文、日文手抄和血写的各种经卷。这些经书,是研究我国佛教理论的珍贵资料。
  
  塔院寺中最值得介绍的是两塔,即大白塔和文殊发塔。
  
  大白塔,全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又叫大慈延寿宝塔。据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一座二层八角塔,以后毁掉了。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又修建了藏式石塔。明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建大白塔,并将元代石塔、释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大白塔通高五十六点四米。塔基为正方形,砖缝全用米浆、石灰搅拌砌筑。全塔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塔面为白色,形如藻瓶,塔盘、宝珠有铜饰品,塔上,风磨铜宝瓶高5米,覆盘两米多,悬铜铃,252个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悦耳。白塔中层,建塔殿3间,内有三大士铜像。佛教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八万四千个舍利子,鳊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塔,分布于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寿塔,是中国十九座中的一座。现存的这座大白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它的前身有元建石塔。据说原来阿育王铸的那座慈善塔,就藏在大白塔腹内。明永乐五年,皇帝朱棣令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开始建了寺院。明万历七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神宗万历七年敕建大宝塔记曰:“塔在鹫峰之前,群山中央。基至黄泉,高二十一丈,围二十五丈,状如藻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太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吊以垂带,县以金铃。更造金银宝玉等佛像,及诸杂宝,安置藏中。海内皇宗宰官,土庶沙门,景仰慈化,造像书经,如云而集,悉纳藏中。十年壬午秋,工成,并及寺宇佛殿经楼,藏轮禅室,罔不备焉。”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奉命撰写了碑文,记述其事。
  
  须弥座的南面有三个很浅的石洞。右边的石洞中立有佛的迹像碑,碑上有释迦牟尼的双足迹印图。这是佛的圣迹。刻在石上的佛足印长50多厘米,宽20厘米,足心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碑身下端刻着一段文字说,释迦牟尼佛涅磐时对他的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时把佛足印拓下带了回来。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壬午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奉在大白塔下。左边的石洞内有康熙年间的修塔记事碑。塔的垂檐和束腰上均挂风铃,全塔上下共有风铃二百五十二个。每当清风吹来,风铃叮当作响,悦耳动听。此外,塔的下层塔殿内,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菩萨像。塔殿外围的长廊中,有铁皮falun一百一十五个。
  
  文殊发塔,又称小白塔,高7米,在大白塔的东面。据说,早在北魏时期,文殊菩萨为宣传佛道平等,曾化作贫妇到寺乞斋,随后留下了一把金色的头发。很早以前,塔院寺每年春三月,要设一个“无遮大会斋”,就是不分僧人和百姓,不分穷人和富人,也不分男女老少,凡来者都分给一样的饮食。有一年设无遮大会斋,斋饭的钟声响过人们向塔院寺里涌来,有一个叫化子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身边拖着一个孩子,身后跟着一条狗,也随着人群涌入寺内。她挤上前,对分饭食的库头和尚说:“我有急事,请先分给我吃吧。”库头和尚给了她三份饭食,连两个孩子的也有了。这个贫女又说:“狗有生命,也该给一份。”和尚又勉强给了一份。谁料贫女又说:“我腹内有子,尚须分食。”库头和尚发怒道:“肚里的孩子还没出生,就要分包含,你真是贪得无厌!”贫女进而分辨道:“众生平等,肚里的孩子也是有生命的。”随后,从袖子里取出一把剪子来,剪下一把头发,放在案桌上;用偈语唱道:“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吾越三界,却被阿师嫌。”说罢,就跃身腾空,变成文殊菩萨,引着的狗变成了神狮,两个孩子变成了天童。库头和尚恨自己待人不平等,以为是叫化子就随意责骂,结果冒犯了菩萨,真是有眼不识圣灵,就去取刀剜自己的眼睛。后来,就在菩萨显圣处建了座塔,把菩萨留下的头发放在里头供养起来。《清凉山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大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间,圆广道人重修,见发若金,随人视之不一。”由此看来,好象真有那么加速似的其实是神话传说的。文殊发塔高二米多,虽不及大白塔雄伟,但因供奉着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头发,前来拜塔的僧人、香客仍然不少。
  
  塔院寺东面还有一座城楼式高大建筑,这座在石洞上面建造的三间楼房,在明代叫青峰阁,清朝改为青龙楼,其形状如古城楼,下部为砖结构的四棱合形,上部为木结构的楼阁,高与塔院寺西侧的山梁相近。塔院寺西有一道山梁围护,而东面却显得空旷,筑起青龙楼,起到了东西对称的作用,弥补了自然环境东侧有失重感的缺陷。这座高楼谷名叫“山海楼”,楼东长廊夹道的尽头又雕有“山云水月”四字,起到了化虚为实的效果,托起一个风光满目的形象意境。伫立楼头,凭栏环顾,杨林街一带的寺庙建筑群尽收眼底,景象十分逼近。塔院寺山海楼,是五台山一处居高览胜的观景之地。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东渡黄河,挺进河北的途中,路过五台山时曾在塔院寺住过。如今,塔院寺的方丈院已被辟为毛主席路居陈列馆。馆内有毛主席、周总理和任粥时同志等的卧室。室内陈列着当年的床铺、桌凳、笔墨等的复制品。

  行家提示

  塔院寺门票:4元  点击此处观看大白塔视频

  塔院寺地址: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  联系电话:0350-6545415  6545988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