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民众在元宵节“近距离”感受“非遗”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7 9:02:4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新华社太原2月5日电题:中国民众在元宵节“近距离”感受“非遗”

    新华社记者刘翔霄

    被誉为“空中芭蕾”的非遗绝技“山西背阁”,龙年元宵节前首次从黄土高坡赶赴深圳,在有着“中国景点缩小版”之称的“锦绣中华民俗村”与游人们近距离亲密接触。

    作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今年农历元宵节来临之际,中国多个地方都在上演着一道“非遗版”的元宵节庆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美的集中体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中悦说,“在传统佳节中与民众互动,是更好地挖掘、保护和传承好非遗项目的重要举措。”

    截至2009年,中国共有昆曲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有羌年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之后两年,中国仍有项目陆续入选。遗憾的是,很多中国人对身边的“非遗”并不陌生,对那些相距较远的项目却知之甚少。这场在元宵节前后“聚集爆发”的非遗展演,则令中国民众大开眼界。

    元宵节前夕福州开幕的“两岸民俗文化节”手工技艺展示中,不少都是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脱胎漆器、茉莉花茶制作工艺、藤艺、古槐肉烧等不下20种,其中既有绝技,亦有美食,令当地人一饱眼福与口福。

    生活在北方的山西人罗小名不能亲临现场,但她从电视上收看了茉莉花茶的制作技艺。从小就喜欢喝茶的她,头次知道了茉莉花茶的“前世今生”。她说:“让人不禁对中国茶又多了一份爱,对茶的制作艺人多了一份敬意。”

    在山西太原,当地政府设计了一场“元宵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被列为非遗项目的锣鼓、舞龙、晋剧、高跷等数十个非遗项目表演轮番上场,人们站在寒冬中翘首观看,表演结束之前,舍不得挪动脚步。

    2012是壬申龙年,在四川南充,可追溯至清代的火龙表演也来为元宵节助兴。参加火龙表演的都是南充市长乐镇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镇上老手艺人用棉、麻布手工制作成火龙的“皮肤”,并为其染色“点睛”。在火龙舞动的过程中,不时有胆大热情的市民加入舞龙队伍,引来围观群众连连惊叹。

    在青海、浙江和山东等地,“非遗”成了今年元宵灯展的主角。青海的大通花儿、大通皮影都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在现代灯组的衬托下,又多了几分时尚。浙江温州仅非遗彩灯就达300多盏,其中不乏国家级“非遗”彩灯乐清龙档,省级“非遗”彩灯瓯海百鸟灯、乐清首饰灯、龙湾拼字灯和平阳发丝吊灯等。

    在国际非遗节的永久承载地——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元宵节前后园内举行了龙狮大庙会。无独有偶,有着丰富“非遗”资源的深圳也不惜拿出“大船坑舞麒麟”等国家级“非遗绝技”,邀请鱼皮画、扇画和花灯等民间美术、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现场秀“绝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