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山堂水殿"美景重现云冈石窟景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24 21:47:4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这是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当年云冈美景的描述。云冈大景区保护与建设工程从2009年年初启动至今一年多时间,昙曜广场、山堂水殿、云冈研究院、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主体建筑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8月23日,记者探访云冈大景区发现,"山堂水殿"美景已重现云冈。

    1500年后,昙曜"归来"

    经过改造,通往云冈景区的旅游公路已经成为一条平整通畅的绿色长廊。从市区至云冈,不过30分钟的车程。进入云冈山门,可容纳5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立现眼前。停车场分区按梯次呈现,各区供车辆进出的道路全部为环形设计,而且巧妙地掩映在鲜花绿树丛中。

    出了停车场,西行就是占地近6000平方米的"马识善人"广场。广场中央一尊雕塑引人注目:一位僧人衣袂飘飘、面容安详地望向东方。不少游客正在猜测其身份时,一位已细读了雕塑底座碑刻的中年人朗声说:"此人是北魏高僧,也是云冈石窟的开凿主持者昙曜。"

    昙曜当年云游平城 (即大同,北魏王朝的都城)时恰遇北魏文成帝出巡,两者相遇,皇帝御马咬住昙曜衣袖不放。这一偶然出现的情况,被文成帝看作是"马识善人"。后来,昙曜被给予帝式待遇,并以主持佛教僧官的身份,开始在武周山为皇家开窟造像。

    为纪念这位高僧的功绩,此次改造,由南京大学雕塑学院吴为山院长设计制作了昙曜巨型雕塑--时隔1500多年,北魏高僧重"返"云冈。

    四维技术重现开凿场景

    通过由13对"骑象四棱神柱"组成的礼佛大道,就是依据郦道元著作《水经注》所描述云冈石窟景观而建的"山堂水殿"建筑群,主要包括:山门,中殿,后殿,南北角楼,中央石雕造像塔,前后左右配楼,侧门,两端大法堂,周边回廊,阁道,四向角门及过门。主建筑均为木结构,具有浓厚的北魏风貌。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建筑组群宛如一只巨大的神龟浮游在水面上。神龟的头是一座七孔桥,桥下波光潋滟,船儿荡漾;4个龟爪为4座角楼,尾部直通石窟第一窟。

    云冈大景区的另一个亮点是陈列馆和演艺中心,两者分别通过各种形态的文物展示和乐舞表演,为游客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北魏鲜卑族的发展史。特别是精心打造的陈列馆,将历史上数十万人在云冈开凿时的宏大场景和一到二十窟的佛像,通过四维技术逼真地呈现在游客面前。"过去云冈有'下车就看佛'一说,进去走一走、拍拍照,最多一个小时就走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物资源和游客资源的双重浪费。现在可看的多了,游客可以细细品味云冈石窟的无穷魅力,品味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的深厚底蕴。"云冈文物研究院一位负责人介绍说,整个工程投资总概算17多亿元,治理区域22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景区建设面积67万平方米,较原来扩大了8倍多。

    有害气体侵蚀得到最大程度缓解

    有害气体的侵蚀一直是云冈石窟保护过程中的难题。在这次大景区建设中,这一情况最大程度地得到了缓解。

    云冈文物研究院院长张焯介绍说,此次建设中,云冈石窟景区周边住户、企业的搬迁和339省道的改线,大大减少了附近企业和道路车辆对石窟的污染;石窟群正面的观光通道向南推移,通过放大旅游空间,起到了稀释有害水汽的作用;原有的山门整体东移至工人村铁路桥附近。进出景区安全保护区的车辆全部是电瓶车,杜绝了尾气排放对文物的影响。同时,此次将建有庭院式建筑的五、六双窟设置为"特窟",通过收取特窟门票来降低游客密度,减少近距离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记者 郭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