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猗关原头村关氏家族,发现一大批清代关氏家谱、汉寿亭侯关公真像图、汉夫子石刻风雨竹、圣帝后裔影像图、关夫子赞以及圣裔优免碑碣等珍贵遗物——
临猗县关原头村,故名“崇关里”,世代居住着汉代末年名将关羽的后裔。为迎接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到来,笔者作为一名文博副研究员,多次深入关原头村考察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古迹。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个村的关氏家庙和宗族中,我发现了一大批清代关氏家谱、汉寿亭侯关公真像图、汉夫子石刻风雨竹、圣帝后裔影像图、汉夫子赞以及圣裔优免碑碣等珍贵遗物。这些实物以不同的形式和文字,再现了关公后裔的踪迹与延绵的历史,这对于研究关公文化,考证关氏宗族历史的变迁,以及清朝尊崇关公的时尚,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真实史料。同时,关原头关氏家族所珍藏的实物,又有着极高的书法、绘画、雕刻艺术价值。为此,笔者精心撰文以记之,旨在让更多的人领略关氏家族遗物的无穷魅力,宣传文化遗产日“相约保护文化遗产,品读中华五千年”的宗旨。
关氏家庙
位于关原头村西隅的关氏家庙,创建于清代顺治年间,重修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占地面积为16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进庭院。家庙以中轴线为准,依南向北建有影壁、月台、山门、牌坊、献殿、大殿。东西两侧各建有厢房,为待客和理事所用。山门基高宽大,雄伟壮观,门楹上悬有“关圣帝家庙”巨幅匾额。牌坊树3门,造型特异,雕饰华丽。
家庙内的献殿、大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雕梁画栋,装饰绚丽。两侧壁墙彩绘着圣祖“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出五关斩六将”等历史故事。殿前悬挂着“威震华夏”“护世真君”匾额。大殿内供奉着始祖关龙逢、圣祖关公、先祖关平、关兴4尊塑像。殿前廊柱上悬挂一副木刻金字楹联,熠熠生辉。上联为“念昔先人佐夏扶汉昭精义”,下联曰“垂裕后昆专经翼传广传薪”。
另外,家庙内还供奉有历代大量的关公碑碣影像,为后人瞻仰和纪念。整个关氏家庙布局合理,建造精美,结构严谨,错落有致,装饰华美,庄重壮观,堪称家庙建筑艺术的精华。
关氏家谱
关原头村保存的关氏家谱为竖形线装本,长35厘米、宽22厘米,以白麻纸中折为半装订而成。封面上端中复贴长条朱纸,上竖墨书:“关圣帝家谱”楷字。封内第一页为“序”。序系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修谱所撰,谱后附有“后序”,系民国七年(1918年)重修所作。
家谱序言为手书楷体,字迹工整秀美。文内述意有三:
其一,该关原头关姓始祖关龙逢、圣祖关羽、先祖关兴,后有朗、康之、播、通、季,直至该先祖关直,系关公四十二世后裔(关氏解州世系排字为三十七世),迁徙于此。
其二,先祖关直原随祖居解梁,金大定四年(1164年),从常平徙居猗氏县原头村,娶胡氏,生二子,长子名从义,次子从善。次子从善定居在安邑古村。长子从义随父继嗣,后代延绵至今。
其三,关从义生有四子,后有子孙12人,至关直之后六世(即关公后裔四十八世),猗氏关姓已达300余户。因兵火之乱,关姓人家先后有徙居平阳府临汾的,有迁居襄陵、太平等县的。猗氏境内的关姓大多居住在孙家庄、太范、杜村、裕庄及县城内等地。
序言后为谱系。内从关公后裔关直、长子从义(关原头)、次子从善(安邑古村)始起,后为从义的后昆至六十四世。世、支俱详录在谱。
关公后裔四十二代关直墓碑
关公后裔四十二代关直墓碑仍立于关原头村,碑高310厘米、宽90厘米,系关氏合族为先祖关直以下六世所立。树碑时间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二月。碑文楷书,从左至右13行,凡620字。文内陈述先祖关羽为夏大夫关龙逢之后,汉为寿亭侯,今受皇帝敕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表述了历代先祖的功绩。同时,后裔经年在常平、解州住庙守墓,年年朝庙拜扫,奉祭祖先,以尽尊祖敬宗之道。墓碑两侧楹联为:“列祖列宗忠义仁勇名千秋;晚侪后裔礼智勤谦声万代”。
汉寿亭侯关公五十三岁真像
真像镌刻于青石。石通高115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上端镌文,下部为线刻影像。
碑文自右而左共12行、凡81字。首行题文篆书:“汉寿亭侯关公五十三岁真像”。内文行楷:“此,帝君五十三岁小照也,为建安中所写。相传,至今面有七痣,须髯苍白。仪容雄杰,英气逼人,威武凛烈。见于图画藏于解庙,普天之下,见是图者,莫不绘像而祀瞻仰而奉焉,谨识”。
碑石下部为线刻关公坐像。像高60厘米,头冠幞头巾,身着蟒袍,腰系玉带,脚蹬朝靴。左手执带,右手抚垫。卧蚕眉,丹凤眼,五绺美髯徐徐飘扬,双目深邃而有神地凝视着远方。仪容雄杰,豪气照人。
据碑文载称“汉寿亭侯”,当为三国时曹操表封。初画像应为东汉建安十八年 (即公元213年),距今已有将近1800年。此真像虽系清人所摹刻,但其笔功娴熟,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神态生动,实属珍贵罕见。
另外,在此坐像石碑的背面还镌刻有关公立体全身像。像高90厘米,头戴幞巾,身着蟒袍,足蹬云纹靴,左手执握玉带,右手轻捋五绺美髯。正身向左遥视,神态庄重,仪表堂堂。观之,令人肃然起敬。图像上方自右而左镌文,题首楷书:“汉寿亭侯关公像”。内文四言为篆书:“义存汉室,致志以忠。春秋之旨,独得其宗。天地合德,君师同功。圣祖文武,百世所崇”。像的右方篆刻一枚7厘米见方的大印:“汉寿亭侯之印”。
此像造型准确,姿态生动,雕刻技法娴熟,线条遒劲豪放,流畅优美。特别是面部采用“减地凸雕”技法,突显出卧蚕眉、丹凤眼、鼻翼与飘逸的美髯长须,细腻写实,形象逼真,更显得栩栩如生,神态超凡,真实地展现了关羽忠义仁勇的英雄气概,实属雕刻艺术的上乘之作。
汉夫子风雨竹
风雨竹两幅,均为石刻,高73厘米、宽41厘米、厚11厘米。
风竹图右上方竖刻楷文:“汉夫子风竹”。左上方竖文两行:“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下为线刻风竹图。图为一劲挺的主竹干,分出多枝叶。竹叶在风中伸展向右上方。其竹叶因风吹动,变化为竖横交叉,左右相参之势。粗看似竹叶飘动,细辨方知,竹叶巧妙地组成十个字,正如上文所书:“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雨竹图:图中繁茂的竹叶,挺伸向左上方,与风竹图正好对称,两相呼应。竹叶组成诗句为:“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据说,此图诗意是:三国时,刘备战败下邳(今江苏睢宁),关羽为保全刘备二夫人,依附曹操。关羽虽身居曹营,承蒙恩惠,但始终不忘桃园结义之盟。当得知刘备之音时,便毅然挂印封金,不辞而别。真可谓“忠义”二字昭日月。此风雨竹之意,正体现了关羽赤胆忠诚的刚烈义气。
这两幅石刻风雨竹,枝叶劲挺,潇洒生机。以叶成字,繁而不杂。刀势纵横,层次分明,俱见功力的娴熟。粗看枝枝傲雪,叶叶挺立,似有君子豪气凌云。细详叶叶为字,枝枝抒情,可谓石刻艺术之精品。
圣帝后裔影像图
影像绘制于布面,高303厘米、宽201厘米。影像上方正中红色楷书“圣帝后裔”4字,下牌龛中书六世、七世、八世关氏先祖名讳。其下4排彩绘男女全身坐像,男左女右,双方各4人,系夫妻之列。下至十二、十三世为牌龛状,内书名讳。影像上下,俱彩绘4幅山水图,使影像庄重美观,肃穆可敬。
此影像绘制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是关氏宗亲为先祖关直以至十三世先祖所绘制的。其图中第六、七排所绘的影像,男俱头戴清廷冠帽,身着朝服。此像绘制精致细腻,颜色艳丽,神态端庄,形象逼真。对研究清代的服饰、礼仪等,都有着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关圣后裔优免珍碑
在关原头关氏家庙里还发现了3通碑碣,分别由清代顺治、嘉庆、道光 年 间 刻制。其碑文详述了清朝免除关圣后裔杂役差徭的内容。3通碑刻历经了6任王朝,时间长达170多年,优免关姓达两府(河东、平阳)22个县域。如此广的县域,时间跨越又如此漫长,这样的殊荣,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圣裔优免碑记”碑,高160厘米、宽64厘米、厚12厘米。碑首楷书,竖文两行为“圣裔优免碑记”。碑文从右至左,记述了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猗氏县原头村生员关永宁与平阳府太平县生员关尔旷等7名生员,呈报充膺常平、解州祖庙奉祀守庙,以及免除关姓杂差之事。当朝各院批允,将河东和平阳府22个县域,凡在关姓编籍的后裔子孙,一律免除杂差徭役,并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行文立碑,以示永记。
“崇关里优免碑”高2305厘米、宽795厘米、厚15厘米。碑首正中楷书竖两行“崇关里优免碑”。碑文从右至左,洋洋两千余字,由时任猗氏县知县秦恒柄陈述。文意为:嘉庆十五年(1810年)三月,猗氏县原头村童生关万选、监生关述圣、生员关文焕等7人,申请充膺解州、常平二帝庙奉祀守庙和优免原头村关姓差徭之事。经蒲州府正堂庆知事、钦命山西河东兵备道毛知事等5堂官员共同参审原案条例与章程,审议批定优免。并明文规定,将猗氏县原头村命名为“崇关里”。除封纳大粮外,一切杂役差徭、草豆等项,俱皆优免。此碑立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
“优免一切差徭碑”,高160厘米、宽64厘米、厚12厘米。碑首楷书竖文:“优免一切差徭碑”。碑文从右至左共18行、500余字。陈述清道光七年(1827年),原头村关氏优免差徭之事此碑立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二月清明日。
纵观以上3通优免碑免除关公后裔的杂役差徭,同时将猗氏原头村更名为“崇关里”可知,清代崇关惠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另外在关原头村还发现有一通 “关夫子赞”碑。该碑通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