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旅游资讯 >> 旅游新闻 >> 五台旅游 >> 文章正文
  五台山菩萨顶文殊殿         ★★★
五台山菩萨顶文殊殿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1 11:37:33

文殊殿不仅是菩萨顶中院的立体建筑,而且也是该寺最富盛名的一座殿宇。
    
  这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式建筑,面宽三间,单檐四柯顶,四出廊。基座为石砌束腰须弥座,并围以一米高的汉白玉栏杆。前面留有三阶并列的通道:两边的通道为石阶,供人行走;中间的通道斜铺着汉白玉,雕绘着团龙图案,为精美雕饰,禁止人行走。殿顶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殿脊正中置铜宝瓶,两端置鸱吻。四条斜脊之上分塑着一间形状各异、充满动感的飞禽走兽,分别为:龙、风、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整座殿宇豪华尊贵、壮丽神奇。殿门两钡0挂着一副耐人寻味的长联。土联为:“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磬清彻,香烟缭绕,胜幡蹁跹。”下联为:“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i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不仅写出了佛教圣地五台山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经坎坎坷坷,但又欣逢盛世而佛运顺畅的欢愉,又巧妙地赞美了五座台顶瑰丽迷人的自然景观,堪称是一副对仗精巧、蕴藉精深的好对联。
   
  文殊殿面宽19米,进深14米,无论从面积上看,还是从建筑的精美程度上谈,都超过了该寺的大雄宝殿,这种情况在其它寺庙中一般是不会有的。
   
  该寺初期建于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原名文殊院。从寺名上看,可以想见这座寺庙当时主要是为文殊菩萨而建的。这不仅是因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有着特殊的地位,更主要的还是因其在菩萨顶显露过真容。
   
  传说文殊殿建成之后,当时的住持法云和尚却为塑文殊菩萨像伤透了脑筋——他不知该将文殊像塑成什么样子。忽一日,来了一名香客,名叫安生,他对法云住持说:“安生来迟了。法师不必多忧,我愿尽心尽力塑好大圣金身。”法云便将此大事托付于安生。安生虽是位出色的工匠,有着超人的绘画与雕塑技艺,但因没有见过文殊真容,生怕亵渎了菩萨,因此连塑了几次,,自己总感不满意,又连毁了几次。转眼间三个多月过去了,却毫无成绩。安生去禀告法云,法云知其一片真诚,便说,你我想的都是一回事儿,别急,我们总会成功的。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有这样两句名言,我想大部分人都记得,那就是:、(‘不顺心的时候
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果然,他们等待、忍耐、期盼了多少时日,快乐的一刻终于到来。那一刻,更鼓已敲过三次,法云和安生相对而坐,依然为塑文殊真容而潜思冥想,二人均无睡意。顷刻间,昏黄的烛光顿时灿若太阳,文殊圣容清晰地现于眼前。安生聪明手快,将文殊真容速写了下来。于是,他火速跑到文殊殿,马上动手照着速写的画像塑做起来。但因当时文殊闪现的时间特别短暂,安生速写下来的画像勾勒的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因此他在塑像的时候,遇到困难,心里就默念:菩萨呀菩萨,你可怜可怜我,再给我露一次真容好吗?说来也怪’,他心里这么一默念,顿时便会眼前一亮,闪现出菩萨真容。就为了塑这尊像,文殊菩萨为安生一直闪
现了72次真容。因此,不仅这座殿被叫做文殊殿,就连当时刚刚建成的这座寺院也被叫成了文殊院。后来,文殊菩萨便经常在该寺院上空屡现真容。唐朝时,武则天得知此事,将寺名改为:真容院。清初,因崇奉喇嘛教,将青庙改为黄庙。因文殊菩萨在这里展现真容,再加上一些其它的因素,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大修,并将整座寺院改为宫庭式建筑,黄瓦覆盖全寺,尽显等级之高。于是,该寺又被
改称菩萨顶,一直延叫至今。 

  文殊殿内正面塑像三尊,正中是文殊菩萨,左为观音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只要在一个殿堂中合塑有这三尊菩萨,便合称“三大士”。原来的三尊铜像i是明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可惜早巳被毁。现在这三尊像系1985年重塑的,显示了较高的雕塑技艺。  殿内悬挂着乾隆皇帝御区一块,上书“人天尊胜”四
个大字,意即该殿在人趣和天趣中均为地位尊贵的胜境。殿两侧有十八罗汉,是从本寺禅堂院移来的。十八罗汉是我国汉传寺庙中经常见到的塑像。其实,佛教传人中国之初,是十六罗汉,又称十六尊者。据佛经讲,这十六位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受佛陀的嘱咐而不入涅盘。到公元二世纪时,狮子国人庆友著《法注记》,记载了这十六位尊者的名字,后世即将这1卧称为“十六罗汉”。后来,《法注记》由唐三藏玄奘法师译为汉文后,十六罗汉便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宋代,十六罗汉成了“十八罗汉”。多出来的两位罗汉,一位是庆友,另一位是玄奘。·但有的地方后两种罗汉差异较大,有的是迦叶和摩耶夫人;有的是“降龙”、“伏
虎”有的是弥勒、军徒钵或布袋和尚。
   
  佛台上还供奉着格鲁巴派教主宗喀巴大师像一尊汉白玉阿弥陀佛像—尊,系台湾一女居士赠送的。   殿内还悬挂着藏画12幅,是用赤金和有色矿石做颜料绘画的,上画三十五佛、三世佛、宗喀巴大师和松赞干布
等。画风豪放,色彩明丽,为绘画艺术之珍品。  综观文殊殿,华丽壮观,塑像威严,精品繁多,是一座
艺术宝库。
   
  文殊殿不仅殿内是一座艺术宝库,其殿外几处奇景更是多少年来为人所惊奇与关注。这座殿后檐有一处地方在一年中春、夏、秋三季滴水不断,故文殊殿又被人称为滴水殿,而且至今,人们依然习惯于称该殿为滴水殿,由于几百年的滴水穿石,殿下石阶上形成了蜂窝状小孔,黄色水锈斑剥。故此滴水殿被称为昔日五台山十大奇景之一。相传文殊菩萨常住在这里,为显其灵验,故而“智水长流,永扫愚昧。”游山者每到此,以手接之洗面的,以嘴接之洗心的;或排队,或围观,常呈热闹非凡之景象。。可惜,妁鼬年大殿
翻修后,该奇观就再未出现过。  
   
  据一些自称懂建筑学的人讲,滴水现象是因为几片琉璃瓦有砂眼,下雨时雨水下渗到瓦下灰土层内,因灰土层下的防水处理很好,雨水不能漏人殿内,而留置于灰土层内,所以雨后便慢慢滴落下来。对于这种说法,有人听了觉得有点道理,但有人听了不以为然,其理由是:那琉璃瓦下面,防水层上面的灰土层究竟有多厚,能蓄了那么多的水,从春滴到夏,从夏滴到秋,不紧不慢,老是那么往下滴呢?果真如是说,那为什么重修的时候就不能仿照原样建筑,或者比原样建筑更先进、更合理一些,重现滴水奇观?毕竟现在是科技时代啊!这一现象仍在探究之中。
   
  据说,康熙皇帝当年看见滴水穿石的美景后,龙颜大悦,便挥笔书写了“五台圣境”四个字。就为了这四个字,在文殊殿所在的中院前端,即大雄宝殿之后,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汉白玉牌坊,两方柱中间架一额坊,上书“五台圣境”四个大字,并刻有“康熙之宝”印章。这四个字笔力雄健,洒脱大方,又出白皇帝之手,该牌坊自然就成了菩萨顶的一件瑰宝。   

  文殊殿两侧有旁门,从旁门可绕行到殿后,有一小院,仍属该寺中院部分。 
  
  靠西有一小门,门内又有一小院,梡内有石碑一通,塑像两尊,墓塔20座。清朝初年,菩萨顶改为皇庙,成了皇家的宫庙,寺庙管家叫札萨克大喇嘛。—这20座墓塔分别铭记着抝位札萨克大喇嗽寺院管家y的名字b时间是从康熙三十七年,即公元1698年起,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止。由于这是一座墓塔小院,一般不为游人开放。与墓塔小院的院门平行,有一排房子?最东边那三间房子最不显眼,但却常因从那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而引起游人的好奇。这是一座教室,也可叫做学校,是该寺小喇嘛上课的地方。菩萨顶的庙堂音乐和“跳布札’i(俗称“打鬼”)活动是非常有名的。“跳布札”一般是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和十五日举行。届时,喇嘛们头上戴各种怪异面具,身穿各种奇异服装,手拿道具与法器,扮成神佛魔鬼,诵经跳舞,笙管齐鸣,观者云集,热闹非凡。其目的据说是为了驱邪,也是为了祈求吉祥与和平。
   
  菩萨顶目前的管家对佛经有较深的研究,能讲流利的汉、蒙、藏三种语言,而且会用多种佛家乐器进行吹拉弹唱。他不仅能严以律己,而且对小喇嘛的学习与培训当成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来抓。不仅让他们诵经学戒,也教他们学习庙堂音乐,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好喇嘛。
   
  教室里墙上贴着“班制度”,内容与民间学校的“班级制度”大同小异。黑板两边写着这样一副对联:
经律论珠联璧合
戒定慧切玉断金
横批:知恩报恩
   
  教室是不让参观的。但游人从教室外面走过,听见教师的讲课声或小喇嘛琅琅的读书声时,总会惊奇地问:哟,这里面还有学校啊。    是的。这里有学校。出家人和在家人一样,都需要学习文化。佛经浩如烟海,佛理玄妙深奥,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是学不好经书、当不好僧人的。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