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旅游资讯 >> 旅游新闻 >> 山西旅游 >> 文章正文
  “尧的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尧的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11 11:11:15
绛县有一批尧文化研究者。他们不断挖掘、收集有关尧王的文物古迹、传说故事,并将“尧的传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洋槐花、蔷薇花开得正香。穿越宽阔平整、配有五颜六色景观带的涑水大街,记者来到了绛县宾馆。早已等到这里的绛县尧文化研究会的老同志们热情相迎。刚刚坐定,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讲述近些年绛县在尧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些新成果,并把一册厚厚的《尧王故里》递到记者手中。一位白发老者还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尧王故里传说”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尧的传说”两个证书的影印件拿给记者看。一路的舟车劳顿,记者甚至连水都没来得及喝就进入了采访状态。大伙对尧文化研究的痴迷、对保护“尧的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大热情深深感染着我,所有的疲劳一扫而光。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让我们聚焦尧王故里绛县,探访有关尧文化的文物古迹,感受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尧的传说”的独特魅力。

    李学文偶然发现了一通古碑

    6月的清晨舒爽宜人。迎着东升旭日,伴着习习凉风,一路鸟语花香,记者来到了距绛县县城4公里的尧寓村。站在尧寓村口,随同采访的绛县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永昌指着呈“品”字型分布的3大土山岭介绍说,这分别是东尧岭、中尧岭和西尧岭,3岭之间曾有两条清洌甘甜的山泉水,以东尧泉和西尧泉命名。而3土为“垚”,正是尧的古体字。古“垚”字,《辞海》解释为“地高貌”。《纲鉴》载:“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三阿”即3座高大的丘陵。尧寓村特殊的地形地貌,与尧王出生地的特征相符,从而成为这里是尧王故里的一大佐证。

    “我们对尧文化的研究还得从2001年说起。那年,考古专家李学文偶然在尧寓村发现了一通古碑,从而把尧王故里在尧寓村的认定推进了一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尧的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李友益说。这通古碑现在由尧寓村村民张春荣专人保管。碑高90厘米,宽48厘米,厚23厘米,顶呈半圆形,阳面正中阴刻“唐尧寓处”4个字,左上方阴刻“大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孟春立”,右下方阴刻“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刊邑库次贡王民仰书”。据专家考证,此碑虽系清朝时重刊,但从碑的石质分析,应是用大晋时原碑的背面再刻,而且字迹也是仿大晋时的字形和刻法,保持了古碑的原貌,有力地说明了尧王出生地在尧寓村的史实。这古碑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乡村发现最早的此类古碑。

    “唐尧寓处”碑一经媒体报道,在社会上立即引起了反响。特别是尧寓村村民自愿组织起来,成立了尧文化协会,从2002年开始,围绕尧王出生和早期活动地这一课题,开展收集整理工作。绛县尧文化研究会成立后,考证工作更加深入,参与研究的人员,在全县范围内收集资料,跑遍绛县的200多个村子,勘查遗迹,寻觅实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尧王故里在尧寓村

    古老的尧寓村绿树掩映,不时看到的明清古门楼、说不清年代的老窑洞,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和灿烂的文明。走进村中的尧文化展览室,精心设计制作的版面图文并茂,有关尧文化研究的成果直观全面,是来到尧寓村的宾客了解尧文化精髓的好场所。

    “尧的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李友益是这个尧文化展览室的创建人之一。他是土生土长的尧寓村人,从小听着祖辈讲述尧王故事长大,对尧文化研究到了痴迷的程度。李友益在县城任教多年,退休后致力于尧文化研究,绛县所有与尧王有关的庙宇、文物遗址、历史遗迹,他都跑了个遍,并有不少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被人们称为尧文化的 “活字典”。尧寓村村民告诉记者,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挖掘、保护尧文化,他们在尧寓村办的这个展览室,同时也是尧文化的讲习所。村里热爱尧文化的老年人和青少年还成立了“尧寓村尧文化研讨组”,涌现出了包括村干部常海狮和孙仰峰在内的30多位尧文化传承人,在尧寓村挖掘发现了不少尧文化遗存。

    绛县尧文化研究会的会员更是集中精力在尧寓村一带考证勘查。他们先后查阅了各种史书,从相关、有价值的42种资料中归纳论证尧的出生地。在尧寓村周围,他们又陆续发现了 “唐甸服”“陶唐遗风”“巍严配天”等石匾,挖掘了“创建寨记”残碑和“古驿道碑”等,还出土了石铲、石斧、石臼、石杵、陶鬲、陶杯、陶盘、瓦鼓陶等文物100余件,发掘古灰坑、灰层等遗址多处,发现了数千片夹沙陶片。而散布于尧寓村各个角落的尧庙、庆都庙、娥皇女英庙、三官庙等10多处庙宇遗存,也从不同的侧面,佐证了尧王故里在尧寓村的史实。

    尧的民间故事百余个

    “上天专赐尧王泉,圣水千年流不断。绵甜适口常饮用,养颜健体赛神仙。”在神奇的尧王泉边喝一口清凉的泉水,顿觉心旷神怡。这泉水旱不干涝不溢,水温冬暖夏凉,几千年来养育着一代代尧寓人,是村民心中的神泉。而有关尧和尧王泉的民间故事更是代代相传。

    “其实在我们绛县,现在依旧保存和流传的民俗、歌谣有很多,传颂着‘尧天舜日’时代的美好生活。尧文化研究会已经收集整理有关尧王的民间故事共有百余个,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尧文化研究会的王凤兰自豪地介绍着,并即兴朗诵了两首歌谣:“尧寓村,尖尖山,尧王起兵在此间。又点兵,又祭天,平定混战保平安。”“一条毛巾织得长,中间绣了一盘龙,尧王出生在此庄,唉呀唉呀唉子呀,尧王出生在此庄……”

    在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永昌等的引领下,记者实地参观了传说中尧王于4300多年前出生的石洞、尧王童年读书用过的石椅石桌、尧王祭天坛、尧王点将台、尧王古道、南天门、青龙岗等。每到一处,研究会的会员都如数家珍地把这里的传说故事讲上一遍,中华民族的后人对先贤尧王的无限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绛县是尧文化的发祥地,尧的足迹遍布全县。有初建都时的‘尧都村’、尧巡视时住过的‘宿尧村’、尧王领兵打仗路过的 ‘尧寺头村’等等,单从这些古老的地名就能与传说中的尧王联系起来。”尧文化研究会会长田茂忠说。身材魁梧的田会长多年在部队工作,他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办起事来雷厉风行。从县政协主席岗位上退下来后,他在尧文化研究会挂了帅,实施“尧王故里传说”的抢救保护工程,成绩不俗。特别是由他和申建华共同主编的 《尧王故里》一书的出版,系统地反应了当前尧文化研究的成果,为进一步挖掘尧王故里的文化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扩大研究领域,守住民族的血脉之根,打下了基础。

    正是出土有佐证,文献有记载,民间有传说,专家有论述,绛县的尧文化研究结出了硕果。2007年,“尧王故里传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尧的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尧的祭祀推动尧文化研究

    说到尧文化研究下一步的工作,田茂忠会长告诉记者:“我们在尧文化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把‘文明世祖’尧的功绩进一步弘扬和宣传,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眼下,在县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由绛县文化馆牵头,‘尧的祭祀’正在申报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尧王的诞辰。尧寿终后,尧寓村的人们把每年尧王寿诞庆贺活动改为祭祀活动,流传至今。尧的祭祀传承谱系,可以上溯到清代中叶1790年,传承人李金兰等。到清代末年1870年传承人是李双官等。1913年传承人李伯伦、常学义、任玉龙等。现在的传承人有老年人李友梅、张李金、任兴尧等,也有年轻人李芝芳、王发林等。

    尧的祭祀这一古朴的民俗民风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尧寓村人每年三月三逢庙会,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尧活动。参加祭祀的人员身穿祭服,戴柳帽,举龙盘,敲石磬,唱击壤歌,献供品,宣读祭文,仪式非常隆重而古朴。

    2007年和2009年,绛县在尧寓村先后举行了两次规模空前的公祭尧王大典。大典上举行了升帝尧图腾龙盘和升古垚标志仪式。主祭官、陪祭官颂帝尧词。参加祭祀的人员头戴柳条帽,以兽皮、麻片做衣裳,举着依照古墓葬出土式样的 “龙牌”,敲着用鱼皮蒙着木桶做成的鼍鼓和陶制的瓦鼓、铎铃、石磬,拍着击壤板,唱着击壤歌,用东尧岭出土的古老陶器盛着五谷山禽,在尧庙前载歌载舞,以虔诚之心表示对尧王的怀念和至上的敬意。

    今年4月,绛县文化馆已经向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递交了报告,正式申报“尧的祭祀”活动为“非遗”项目。参与这项活动的尧文化研究会会员王凤兰说:“我们就是要通过‘尧的祭祀’,使尧寓村人乃至全球华人永远颂扬尧王 ‘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树德治国、倡导文明’的功绩。通过祭尧活动,寓教于人,培育后代高尚的德行。同时,祭尧活动也会为全世界炎黄子孙寻根追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远古历史的研究和尧王故里确认提供重要考证,体现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华夏文明的由来。”记者 安奋伟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