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五台山旅游门户网 >> 旅游资讯 >> 旅游新闻 >> 其它资讯 >> 文章正文
  山西省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交通规划         ★★★
山西省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交通规划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五台山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3 17:29:47
一、两区交通发展概况

  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两区”)共59个县,其中包括35个国定贫困县、15个省定贫困县、4个插花贫困县和5个非贫困县。“两区”总面积9892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3%;共有乡镇668个,建制村15096个。人口1228.6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6.6%。

  公路是“两区”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截止到2005年底,“两区”公路通车里程37703公里,占全省通车总里程的54%,路网密度为38.6公里/百平方公里。

  按行政等级分,有国道1908公里,省道5141公里,县道9029公里,乡道21347公里、专用公路278公里,分别占到全省的45%、56%、55%、55%。

  按技术等级分,有高速公路454公里,一级公路118公里,二级公路6220公里,三级公路7409公里,四级公路22212公里,等外路1288公里。其中,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6793公里,占“两区”通车总里程的18%。

  按路面等级分,有铺装路面里程7739公里,简易铺装路面里程12888公里,未铺装路面里程17075公里。铺装路面里程占“两区”通车总里程的55%。

  到2005年底,“两区”100%的乡镇通了油路和客车,95.7%的建制村通了公路,64%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66%的建制村通了客车。

  到2005年底,“两区”共有县城客运站48个,乡镇客运站26个,农村候车亭(牌)4000余个,共有渡口78个。

  二、区域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评价

  “十五”期间,“两区”交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五年新增通车里程7021公里,特别是农村交通面貌显著改善,对推进老区脱贫致富贡献巨大。但就全省而言,“两区”交通总体发展仍然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要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交通仍是制约“两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落后的交通条件制约着“两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两区”公路总里程和路网密度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5年底,“两区”路网密度仅为38.6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4.5公里/百平方公里。“两区”仅15个县境内有高速公路经过,绝大部分县城尚未直接连通高速主通道,特别是与外省区相连的26个县仅有两个高速出口,运输主通道明显不足。与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交通联系薄弱,致使经济发达地区对“两区”辐射作用受到制约。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和水泥(油)路通达率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和13个百分点,到2005年底,仍有652个建制村不通公路,5442个建制村不通水泥(油)路,分别占全省不通公路和不通水泥(油)路建制村总数的85%和83%。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两区矿产、旅游、林果等优势资源的开发。

  2、公路技术等级偏低,服务水平低下,难以适应“两区”客货运输需求。

  “十五”期间,“两区”高等级公路里程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整个公路网中所占比例仍较低。作为县域骨干道路的县乡公路仍是以四级公路为主,县乡公路四级及等外公路共23017公里,占公路通车里程的61%。这些县乡公路多数是八、九十年代由国家补助、群众义务投工建成的,受技术、资金、环境等因素影响,难以按规范、标准要求施工建设,尤其是缺少桥涵构造物及配套防护设施,公路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严重影响公路畅通。在一些桥涵、隧道及沿山开凿的农村公路险要路段,由于缺少必要的配套防护设施,给公路交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县乡公路网络不完善,还存在不少断头路,降低了路网的通行能力,不利于人员、物资、信息的流通,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两区”公路客货运输站场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管理落后,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缺站少场问题比较突出,“两区”只有不到10%的乡镇建有客运站,66%的建制村通客车,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3、资金缺乏是制约“两区”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两区”公路建设投资渠道单一,政府仍是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社会资本进入机制不完善,而且缺乏地方自筹资金的政策。而“两区”因地处山区,公路建设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平均造价本来就高于平川地区。按现有投资政策,公路建设有一半资金由地方配套,而“两区”各县财政需要国家转移支付维持,地方财政基本没有投入能力,导致公路建设的历史负债逐年增多,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两区”交通发展。由于地方自筹部分很难到位,导致一些已列入计划的工程无法开工,或勉强开工但工程质量降低,建设内容减少,影响了交通行业的形象。

  “两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养护力量非常薄弱,导致一些常年养护的公路由于资金困难降为季节性养护,部分乡道及大部分村道基本处于失养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削弱了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果。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大量重型汽车严重超限超载,公路受损、破坏严重,农村公路“通返不通、油返砂”形势严峻。同时,由于农村公路管养主体不清晰,责任不明确,养护机构不健全,路政管理能力弱,依法治路手段不强。虽然目前有些县区已经制定了区域范围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和制约机制,养护管理制度难以有效推行。

  三、两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1、经济开发战略

  “两区”经济开发的重点任务是: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翻身”的战略部署,突出产业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两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两区”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2、经济发展特点

  (1)资源型经济特征突出

  “两区”除少数县无资源外,大多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副产品,特别是煤的储量十分丰富,受独特的资源赋存条件和区域生产力布局政策等多重因素的长期影响,“两区”形成了以资源采掘和初级加工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初级化特点明显,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

  (2)旅游产业潜力较大

  “两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开发潜力十分可观。既有古老的黄河风情,也有雄壮的太行风光,既有众多的地上古建筑,又有丰富的红色旅游景点,其迷人的风光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观光游览。旅游是高度依赖交通运输服务的产业,随着交通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3)区域内部经济联系不够密切,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目前,“两区”内部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有足够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二是区域内部产业趋同,分工不明且发展不平衡。交通基础设施是要素流动的载体,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资源的配置范围和效率,决定了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强弱和地区之间经济互动力的大小。因此,要优化“两区”区域生产力布局,深化经济分工,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必须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密度,优化网络布局,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实现交通基础设施领先发展,并以高水平、高效率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载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引导经济资源沿交通干线合理集中。

  3、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1)“两区”开发产生的大量交通运输需求,要求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两区”经济社会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一方面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对“两区”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省、市将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随着“两区”产业开发的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将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区域内外人员、物资流动总量将不断扩大,必将带动全社会交通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路网布局结构和密度需要不断优化和提高。

  (2)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要求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

  “十一五”期间,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落实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两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和输出,以及进一步延伸资源深加工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附加值,要求交通强化能源、矿产资源运输体系建设,为矿产资源开发外运和本地资源加工型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运输保障。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赖于交通提供基础条件

  “两区”主要位于我省边界地带,外连内蒙、陕西、河北、河南四省,有着独特的区位条件。作为山西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山西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地带,无论是“两区”自身发展,还是从全省的角度来讲,都需要更加通畅、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

  (4)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

  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是“两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流更加频繁,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客货运输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结构必将发生显著变化,人们用于出行方面的消费将增加。必然要求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为人们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运输服务。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全面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最基本的运输方式,直接影响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两区农村交通发展,要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基本目标,加强连接果区、林区、粮食产区、通乡通村公路和农村运输站场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客运班车覆盖范围,为广大农村提供普遍化的运输服务,为鲜活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和快速便捷的运输保障。

  (6)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必须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公路、水路交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保障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和连片贫困地区发展的目标要求,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坚持“三网”(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并重、建养管并重、公路建设与运输发展并重的方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全面提升“两区”交通运输有效供给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推进“两区”扶贫开发、缩小区域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保障。

  2、规划原则

  (1)坚持加快建设的原则,把全省交通建设的重点放在“两区”,保持比全省更快的建设速度,提升存量,扩充增量,尽快扭转交通运输落后状况,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坚持交通发展与产业布局、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统筹交通发展、产业布局调整和扶贫开发,注重区域通道的升级改善和重要旅游景区、经济园区、中心城镇之间的连接,提高公路网络化水平和通达深度,推进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

  (3)坚持建养管并重的原则。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公路养护管理,改革养护体制,加大养护投入,做到有路必养,最大限度地发挥路网整体功能。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交通建设与山、水、田、林综合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减少生态破坏,降低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综合开发型的道路。

  五、交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1、发展目标

  在《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山西省干线公路网规划》、《山西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山西省道路运输业“十一五”规划》、《山西省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全省交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市、县“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确定“两区”的发展目标是:

  到2010年,“两区”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主体,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网;形成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高效运转的站场枢纽系统和综合运输体系。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打通吕梁山,贯通太行山,连通东中西,“两区”县中有50个能在1小时内到达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连通所有贫困县行政、经济中心和重要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实现地级市到县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县到乡三、四级公路连接,所有建制村通公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

  --道路运输。59个贫困县均有二级客运站,三分之一的乡镇有等级客运站,所有通水泥(油)路的建制村通客车。

  2、建设重点

  (1)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构建公路快速主通道

  续建侯马-河津禹门口、晋城-济源、大同西北环、侯马-翼城关门、离石-柳林军渡5个项目233公里;新开工建设大(同)-呼(和浩特),灵(丘)平(鲁)高速公路灵丘-山阴段、山阴-平鲁段,五(台山)保(德)高速公路五台山-忻州段、忻州-保德段,太(原)-古(交),榆次龙白-祁县城赵,汾(阳)邢(台)高速公路和顺-榆社段、榆社-平遥段、平遥-汾阳段,长(治)吉(县)高速公路长治-临汾段、临汾-吉县段,阳城-翼城关门,闻喜-济源、运城南外环、运三高速公路三门峡黄河大桥及连接线、陵川(晋豫界)-高平、长治辛村-平顺(晋豫界)及古交--临县克虎寨(晋陕界)共19个项目1757公里。“十一五”高速公路建设里程达到1990公里,建成约1700公里。其中“两区”高速公路建设里程约1189公里,建成约930公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35个项目195公里。

  (2)重点抓好沿黄扶贫干线、重要运煤、旅游经济干线的建设和改造

  五年新改建里程约3898公里,其中沿黄干线585公里,旅游干线583公里,市县过境公路154公里,运煤及经济干线2576公里。

  (3)加快农村公路发展,重点建设“村村通”工程

  农村公路继续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和县乡公路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五年新改建28300公里,新增通水泥(油)路的建制村3200个,同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街道硬化。

  (4)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

  农村客运站规划建设31个县级客运站、183个乡镇等级客运站,支持农村候车亭(牌)的建设。

  (5)渡口建设

  以黄河沿线为重点,改造农村渡口码头39个。

  六、投资规模

  根据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十一五”全省高速公路开工项目投资规模823亿元,预计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上,其中“两区”开工项目投资规模598亿元,预计完成投资450亿元以上;“两区”完成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及运输站场投资规模约183亿元,其中干线公路建设106亿元,农村公路建设73亿元,客运站建设3.7亿元,渡口码头建设0.5亿元。

  七、实施效果

  公路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强,路网结构更趋合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通达深度、抗灾能力以及技术标准显著提高,公路运输条件显著改善,通车里程大大增加,网内交通拥挤度明显降低,符合“两区”生产力发展规划布局与城镇体系规划布局,将有力促进“两区”产业和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

  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拉近59个县与省会、地级市的时间距离,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系,改善“两区”的投资环境,尽快把“两区”丰富的土地、矿产、林果、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国土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建设和谐山西提供基础条件。

  解决交通运输瓶颈制约,会大大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老区人民的就业机会,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落后面貌,加快老区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此外,还可提高路网的可靠性,大大增强抢险救灾和国防安全机动能力。

  八、政策措施

 

  1、“两区”交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实施。

  2、“两区”农村公路通达、通畅项目按每公里10万元补助,沿黄河扶贫旅游公路项目按每公里20万元给予补助。

  3、在安排国家开发银行50亿元县乡公路建设贷款时,对59个贫困县每个县专项补助1000万元,用于“十一五”农村扶贫道路的建设和解决“十五”“村村通”工程个别村镇欠款债务。

  4、对工程难度大、地方积极性高的个别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政策。

  5、出台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政策,各市要落实好“两区”交通建设的资金配套。

  6、从省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的公路建设基金,集中用于煤矿矿区公路的建设、改造和养护。

  7、在全省组织推广晋中、朔州等市“十五”期间将重点公路工程建设营业税设财政专户,全部返还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做法。

  8、鼓励农村采用“一事一议”政策,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和养护农村公路。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太原启动未来10年交通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